新疆撒拉族历史渊源及形成过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疆撒拉族历史渊源及形成过程 阿拉玛族是青海的一个主要民族。主要居住在青海海干苏维埃自治州,甘肃省贺州市也有一些。然而,在遥远的新疆也有撒拉族聚居,不过,在新疆众多民族中撒拉族只是一个较小的民族群体,人口较少。据《新疆第四次人口普查汇总资料》的数据:1990年新疆共有撒拉族3660人,主要分布在伊犁地区,其中伊宁县萨木于孜乡951人。据笔者调查,到2008年底在新疆的撒拉族已经增加到了近五千人,伊宁县萨木于孜乡撒拉族村是全疆撒拉族聚居最为集中的村子,该村位于伊犁河与喀什河交接之处,有420多户,2300多人,其中撒拉族占83%。“于孜”为维吾尔语,指百户。这支远离民族主体的撒拉族群体的迁徙历史,以及在新的环境中社会文化如何变迁调适的,这一切都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和思考,对此,笔者以伊犁萨木于孜乡撒拉族村为视点进行田野作业,并结合史料,梳理了新疆撒拉族的迁徙史,记录和描述了文化变迁的表征,并以此探讨较小的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的规律。 一、 撒拉族的迁徙及在起义期间的迅速兴起太平天国年间到没有人道德医学鉴定 撒拉族如何到新疆的,在笔者田野调查资料中,最为普遍的说法是因那边(即:青海)打仗而逃过来的,或因战争被发配过来的,少数人是通过经商和投亲而来的。如何而来却不清楚,考之于史籍,并结合田野资料,将新疆撒拉族迁徙的历史轨迹梳理如下。 撒拉族迁到新疆的最早记载是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这一年循化撒拉族发生新老教派斗争,互相攻讦,新教首领贺麻路乎由兰州府会同河州、循化厅共同审讯后,以诬告反坐论罪,被“发乌鲁木齐给兵丁为奴”,在乾隆四十二年病死于乌鲁木齐(1)。但这好像只是个人迁徙,史志中并未见有其他人一同迁徙的记载。撒拉族最早成批迁到新疆的时间是在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是年,撒拉族又发生了新老教派斗争,清政府处理不当,引发了苏四十三领导的反清起义,起义队伍以撒拉族新教群众为主体,包括一部分回、东乡族还有少数汉族,共约有二千多人,攻占河州,围攻兰州,朝野震动,乾隆帝调兵两万余,遣重臣督战,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失败了,苏四十三等及其精神领袖马明心都被杀害。清朝政府对撒拉族新教群众的“善后”相当严厉。乾隆谕旨:“必将从逆各犯剿洗净尽,方可永绝根株,勿再养痈贻患……新教人数自多……其实系贼党,访有确据者,必须俟正犯擒获之后,不动声色,严密查办,勿令稍有漏网。”(2)据乾隆《循化志》卷八记载:“生擒男妇幼孩六百余名,逆党皆正法,妇女遣伊给兵丁为奴,……”(3)。在当时清政府的“善后”中有撒拉族妇女被发配到了新疆伊犁地区,阿桂在当年七月二十二日和八月十九日两道奏折有详尽的记述:共有妇女259名发遣伊犁,给兵丁为奴。马明心的亲属26人发遣伊犁。马明心有妻二人,长妻撒拉人,生一女夭折,死于定西,无子;次妻张氏,通渭人,所生二女发遣伊犁,张氏死,葬伊犁。二女,一流亡俄境,一嫁清军官员为妾,死后葬绥定。次妻所生二子,名顺清、顺真,发配云南(4)。《霍城县志》也记载,苏四十三起义被镇压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马明心的妻女被发配来伊犁为奴。明心的妻女被发配来伊犁为奴,张妇人被刑杀后葬在惠远城西,二女儿亡故后,葬拱寰城(霍尔果斯城)南郊,三女儿亡故后葬在绥定城(永定镇)东北郊”(5)。从史志记载来看,这一时期,新疆撒拉族多是以罪犯及其家属的身份来新疆的,规模不大。 在同治年间撒拉族再次大规模的迁往新疆。同治元年(1862年)西北回民起义爆发,肇始于陕西,蔓延及西北各地,一时间西北地区烽火连绵,战旗猎猎。同治二年起义重心逐渐西移至甘肃,形成了四个起义中心,西宁地区是其中之一。撒拉族是西宁地区起义军的主要力量,起义军的首领马文义就是撒拉族。同治四年马文禄在肃州起义时,有“西宁、河州撒回约一千余人”参加,占该起义军人数的三分之一(6)。同治六年,“十三工撒拉番回叉子枪手一千余名”,与另一起义军领袖崔三合并入陕,“岐、凤、陇州等处,同时告急”(7)。同治五年,西北地区的形势发生了逆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清政府可以腾出力量镇压西北回民起义军。同治六年,左宗棠率军入陕,起义军不敌,节节败退,同治十年清军攻破甘肃起义军最大的中心———金积堡,数万回军及眷口在白彦虎的领导下退至西宁,清军尾随而至,第二年经小峡之战攻占了西宁,白彦虎等不愿投降,率部2000多人北越祁连山之扁都口进入河西走廊,退到了新疆。白彦虎部中的撒拉族战士也就此流落到了新疆。据萨木于孜乡撒拉族村阿布都·卡旦尔(撒拉族,70岁)讲述,其父8岁从循化来到新疆,1952年去世,时年85岁。按时间推算,他父亲到新疆的时间应为1875年左右,即“西北回民起义”之后。另据乌鲁木齐市的70多岁的撒拉族翻译家玛纳斯老人讲,他们家是在他爷爷那一代时从青海来新疆的,按一代人25年计,据此推算,他们大概是在同治末年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