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汤用彤文集》与道教史研究.docx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汤用彤文集》与道教史研究 唐永通在佛教史上的成就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关于唐永通的学术思想,学术界对其进行的研究也集中在这一领域,对道教历史上的建立和发展一直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研究环节。原因在于他的道教研究成果,除《读太平经)书所见》、《读道藏札记》等少数专文外,多散见于其佛教、玄学和读书札记(包括大量未刊手稿)等各类著述中,不易彰显,系统梳理总结确有难度。笔者协助汤一介先生整理校订《汤用彤全集》有年,深感汤用彤先生于道教研究实有灼见,功不可没,故留意搜集相关材料,遂成此文。 由于佛、道二教的密切关系,汤用彤先生在研究佛教史的同时,也关注道教史的有关问题。汤先生对道教研究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其道教研究的专文中,也表现在他对佛教史的总结为研究道教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正是汤用彤先生等前辈筚路蓝缕之功,奠定了中国学者道教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特色。宗教史的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比较宗教学的研究,宗教学之父缪勒(F.M.Muller)说:“只懂一种宗教的人,其实什么宗教也不懂。”(缪勒,第11页)汤用彤先生研究道教自始至终贯穿着比较宗教学的方法,他对《太平经》与早期道教的奠基性研究,对后来学者的道教研究起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一、 黄老之学与道教 对于道教史研究的开端,入手点的选择实为关键。汤用彤先生通过对道教经史的广搜精求,首先确定了《太平经》在道家道教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认为:“《太平经》者,上接黄老图谶之道术,下启张角、张陵之鬼教。”(《汤用彤全集》第5卷,第264页)《太平经》是黄老学演进的产物,为汉代道术支流,而佛教在汉代也完全被当成神仙道术来理解和接受。正如汤用彤先生所说:“汉代佛教,养生除欲,以守一修定为方法,以清净无为住寿成道为鹄的。与《太平经》教同为黄老道术支流。”(同上,第1卷,第112页)为了更好地认清黄老道术与《太平经》、汉代佛教的源流关系,他探本求源,考察了黄老之学到黄老道术的演变过程。他认为,《庄子·天下》举儒墨阴阳名法诸学,总名之为道术;汉初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以黄老之清净无为曰道家;《史记·封禅书》已称方士为方仙道;汉末乃有太平道;而王充《论衡·道虚》以辟谷养气神仙不死之术为道家——此皆后世天师道之始基。这是说道教是由先秦道家逐步发展演变而来的。 汤用彤先生特别关注黄老学在道教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指出:“道家者流早由独任清虚之教,而与神仙方术混同。阴阳五行,神仙方技,既均托名于黄帝。而其后方仙道,更益以老子。于是黄老之学,遂成为黄老之术。降及东汉,老子尤为道家方士所推崇。长生久视之术,祠祀辟谷之方,均言出于老子。周之史官,擢升而为教主。”(《汤用彤全集》第5卷,第41-42页)当时学界过多地强调了道家与道教之间的区别。汤用彤先生率先注意到了黄老之学向黄老道术演变的轨迹,这正是由道家到道教演进的关键环节,从中可以看出道家与道教的密切联系,这也是道教史研究必须先要搞清楚的问题。黄老之学到黄老道术变迁之迹的厘清,对于道家道教学术史的进一步组织、整理,确有相当的贡献。 汤用彤先生的以上研究说明,道教的产生首先是中国固有的黄老道家自然演进的结果。然而,道教形成时的另一特点即其来源的兼容性,尤其是黄老方术和佛教理论的碰撞与融合,成为道教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汤先生于此言之甚明:“两汉之世,鬼神祭祀,服食修练,托始于黄帝老子。采用阴阳五行之说,成一大综合,而渐演为后来之道教。浮屠虽外来之宗教,而亦容纳,为此大综合之一部分。”(同上,第43页)这种综合性在《太平经》中有集中体现。在汤用彤先生看来,《太平经》正是上接黄老、兼容浮屠之教而成“一大综合”的道教最早经典。由此,他展开了对《太平经》的研究。 二、 甘忠可与《太平天国经》 1935年,汤用彤先生在《国学季刊》第5卷第1期上发表了长文《读太平经书所见》,这是国内学术界对《太平经》的创始性研究。 《太平经》因其蕴含的中国本土特有的宗教意识以及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需求,而被道教创始人所推崇。可以说,《太平经》的行世是道教产生的重要标志。关于《太平经》与黄老的渊源,汤用彤先生指出,《太平经》亦为安身治国之方,颇含黄老无为之理。汤用彤先生据《汉书·东方朔传》注引《黄帝泰阶六符经》:天之“三阶平,则阴阳和,风雨时,社稷神祇咸获其宜,天下大安,是为太平”,推断其时所谓黄帝之道,已有太平之义。而黄老道术,亦与阴阳历数有关。西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陈赤精子下教之道,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于吉之《太平经》上接甘忠可而来。(同上,第261-262页)东汉顺帝时,“琅琊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后汉书·襄楷传》)。李贤注曰:“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十七卷也。”汤

文档评论(0)

uyyyeuury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文档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