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奶牛真胃变位病的诊断与治疗
牛胃变位是指由奶牛真胃的解剖位置发生变化,导致严重的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成分功能障碍的急性外科疾病,可分为左位和右位。临床上以真胃左方变位(left displaced adomasum)最常见,随着奶牛集约化饲养规模的扩大,该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国外早在50年代就有该病的报道,特别是一些奶牛养殖业发达的国家,黑白花奶牛的发病率高达1.5%以上。而我国对本病的研究相对滞后,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奶牛饲养相对粗放,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病率不高;另一方面我国兽医工作者对真胃变位的认识不足,许多真胃变位病例得不到确诊而淘汰病牛。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奶牛饲养量的扩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再加上大量饲喂精料,盲目追求高产,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我国大中城市的近郊区,该病的发病率很高,个别地区发病率达8%~10%,其中产后发病的高达85%以上,给奶牛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因此人们对本病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本文以真胃左方变位为主,综述其发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以供兽医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参考。
1 对病因和发病学研究低
国内关于奶牛真胃变位的报道见于80年代,但多数报道是有关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探讨,而对病因和发病学的研究很少。近几年随着我国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病率升高以及兽医工作者诊断水平的提高,对该病病因的研究报道也逐渐增多。调查研究表明,奶牛真胃变位的原因复杂,目前尚无一致性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1 奶牛真胃变位
多数学者认为高精料日粮在奶牛瘤胃中产生的VFA和不饱和脂肪酸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真胃变位主要是因饲喂精料过多,而优质干草等容积性饲料缺乏所致。根据调查的5个国营奶牛饲养场地及8个专业户奶牛场来看,奶牛真胃变位主要原因是日粮配方中精饲料(特别是优质谷物饲料以及易于产酸产气、含挥发性脂肪酸过多的饲料)比例过高,而青绿多汁饲料、粗纤维饲料比例过低引起。根据观察,大量长期饲喂玉米淀粉渣的牛群发病率高,这可能与淀粉渣中所含的亚硫酸可引起奶牛慢性中毒、导致消化紊乱有关。
1.2 真胃发生部分左移
妊娠胎儿的挤压,导致瘤胃在妊娠后期高抬,真胃发生部分左移,分娩后腹腔内压骤然降低,瘤胃恢复原位而下沉,致使真胃被挤压到瘤胃的左方,也是造成本病的另一方面原因。
1.3 奶量和精料喂量
何洪智等报道,奶牛真胃变位与月份、产后时间、年产奶量和胎次均有关系,其中1~5月发病76例,占73.8%;产后90 d以内病例有70例,占68%;年产奶6 500 kg以上的高产牛72例,占70%;2~4胎发病81例,占78.6%。而李自仁等调查奶牛真胃变位与精饲料喂量,产奶量、分娩、胎次、年龄和其它疾病的关系,表明精料喂量与发病呈正相关,即奶产量越高,精料喂量就越大,发病也越多;分娩后1~8 d发生该病占64.28%,分娩后1~10个月发病占28.57%,也有产前20天发病的;1~7胎均有发病,但2~3胎发病率最高,占62.5%;育成牛与成年牛均有发病,其中以4~6岁发病最多占59.56%。
1.4 真胃变位病
除上述几种因素之外,一些疾病如难产、胎衣滞留、子宫炎、乳房炎、消化不良、创伤性网胃炎、胃内异物(如奶牛食入塑料纸、绳子、铁丝、布块、手巾)以及真胃弛缓等也会导致真胃变位病产生。。
2 疾病机制
国内有关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病学研究甚少,因而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根据前人研究报道,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
2.1 提高食糜运动,抑制真胃平滑运动
高精料日粮在奶牛瘤胃中产生的VFA和不饱和脂肪酸,被认为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一般认为,高精料和玉米青贮(包括糖糟、啤酒糟等饲料),低青、粗饲料,加上长时间舍饲使牛运动不足,可加快瘤胃内食糜的后送速度,使进入真胃的挥发性脂肪酸剧增,从而抑制了真胃平滑肌的运动和幽门开放,结果食糜大量滞留真胃,并产生二氧化碳、氨、氮等气体,引起真胃驰缓、膨胀和变位的发生。Boton(1976)和Swedon(1974)的试验分别证实十二指肠内的VFA和不饱和脂肪酸均可明显抑制真胃运动,导致真胃驰缓,可初步说明高精料诱发真胃变位的病理过程。
2.2 瘤胃商业血压和真胃商血的变化
调查表明,奶牛真胃变位多发生于产后,有人认为分娩是该病发生的真正原因,即真胃变位的发生是一种机械性因素。在奶牛妊娠后期,随着胎儿的逐渐增大,机械性地将瘤胃向上抬高和向前推移,使瘤胃腹囊与腹腔壁之间出现空隙,真胃沿此空隙向左方移位。分娩后,瘤胃下沉,将真胃的大部分嵌留在瘤胃与腹腔左侧壁之间,整个真胃顺时针方向发生轻度扭转,胃底部和大弯部首先变位,接着引起幽门和十二指肠变位。其后真胃沿左腹壁逐渐向上方飘移,向上一般可抵达脾脏和瘤胃背囊的外侧,向前一般可抵达瘤胃前盲囊与网胃之间,个别的则陷入网胃与隔肌之间(顺时针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