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冈博物馆藏商前期铜工艺研究.docxVIP

湖北黄冈博物馆藏商前期铜工艺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北黄冈博物馆藏商前期铜工艺研究 这种酒器是第一个出现在青铜容器中的工具。从大量出土铜镜中发现铜罐是与铜爵相连的酒器。这是一种将葡萄酒注入爵中的方式。《礼记·礼器》云“尊者献以爵, 卑者献以散。”王国维说“散”就是斝, 明确了斝在酒器中的地位列于爵之后。斝在二里冈时期就已和爵、觚 (或鼎、爵、觚) 形成早期的器物组合, 殷墟时期使用范围继续扩大 (1) , 西周时渐趋衰落, 继之绝迹, 延续时间有五六百年之久。 在截面为圆形、长圆形的商代青铜容器中, 斝的形制和铸造工艺是较为多变和繁复的 (2) 。关于圆斝的铸造工艺, 很多学者曾做过相关探讨。石璋如先生认为空足斝是由两柱四块范, 一鋬两块范, 上腹四块范, 三足九块范, 共二十三块范组成 (3) 。显然这种繁复的分范方式既不符合青铜斝表面的范铸特征, 也不符合实际操作。分范越多, 范芯配合越难, 浇铸成功的可能性越小。而郭宝钧先生认为圆斝等三足器, 采用了三壁范过足包底铸法 (4) 是颇有见地的。万家保先生推断圆斝的块范组成大约是: (1) 器身、足和底, 都是三分的, 以足的中线为分界线; (2) 器身及足和底分为上下两组, 以底折为界线; (3) 鋬系二分, 而鋬之中线又恰与一足之中线相符; (4) 柱的范由芯型与外范组成; (5) 钮为单独的范。而斝的内范, 认为是由模切削而成 (5) 。万先生所推断的块范组成大体都是正确的, 惟斝内范 (腹芯) 的制法不大合理。李京华先生认为盘龙城出土弧腹斝PWZH7:1足比其它斝宽一倍。鋬为“X”形, 成为两个三角形镂空装饰, 三角形镂空作为鋬芯的芯撑, 主要是固定鋬的厚度, 其铸型是由二外范、一底范、一腹芯及以鋬芯组成(6)。李先生认为此斝由两外范构成明显与斝腹部的范缝特征不符。华觉明先生认为, 圆斝 (M5:781) 的铸型用六块腹范、三块足范、一块顶范 (由三块分范结合) 、三块斝足泥芯和底范、斝腹泥芯组成。斝足与腹浑铸而成, 斝鋬和柱帽都是分铸的(7)。由于斝781的斝腹上每条扉棱两侧均有T形凹槽, 华先生考虑到如果不在扉棱处进行垂直分范, 就会造成造型时无法脱模的现象, 并认为斝腹铸型是用6块腹范组成是非常合理的。但他和万先生均认为斝体铸型由斝腹和斝足这两段组成, 分型面在斝腹底缘, 即此斝在底折处出现了水平分范现象, 这似乎与铜斝上的范铸特征不符。 一. 青铜的范铸工艺 考古发掘出土的斝范很少, 河南安阳苗圃北地铸铜遗址虽出土了大量陶范, 出土外范以礼器为主, 器类有鼎、簋、方彝、卣、觯、斝、角、觚、爵等, 但多残碎, 仅少数能复原 (8) 。郑州商代二里冈期铸铜遗址曾出土过斝外范两块(9)。其中一块是斝腹和斝足的外范。范面上有圆弧形斝的下腹的一部分和半个尖锥状斝足印。足印的上端和平直的斝底有明显的分界。两块斝外范的合缝处, 是在斝足外面的中部。另一块也是一块斝腹和部分斝足的外范。范面上印有部分斝腹和一个完整的斝足上半部。足印的中部有一条上下的粘合线, 它是铸造铜斝时两块斝外范的接缝线。另还有一块斝的范芯, 通体为上粗下细的圆柱形, 顶部与底部皆为平面。 仅凭出土的这些少许斝范很难完整复原斝的铸造工艺, 于是我们又先后对北京、河南、陕西、安徽、湖北等地所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了考察, 并着重对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所出铜斝和黄冈博物馆所藏下窑嘴M1中出土铜斝上遗留的范缝进行了细致研究, 观察出它们都有共同的范铸特征:从图一可看到, 自斝足的任 意一足足端起, 沿足的内外面中线部位, 皆可发现明显的范线。外面的一条范线笔直通到口沿;里面一条顺着足面上延, 到器底后折向底的中心, 和另外两条同样的范线汇合, 形成了很整齐的Y形范线, 如图二、图三所示。图一中鋬的中线部位有一范线, 鋬内侧的斝腹部, 在鋬的正投影方向, 两侧各有一条范线。从图三中可看到, 柱帽下有一条与口沿平行的范线。斝腹部纹饰为凸起的兽面纹, 纹饰凹槽并不存在拔模斜度, 且纹饰在鋬处不贯通, 腹部纹饰被斝腹范线分为三组。斝口沿上两柱外宽内窄, 柱帽上有很深的涡纹凹槽且棱角分明。 通过观察青铜斝上的范铸特征, 并结合出土的斝范及相关陶范, 我们推测:斝的铸型由三块腹范、一块底范、一个腹芯、一个鋬芯组成;再结合斝腹和斝底的Y形范线, 我们认为, 斝模可能是采用三等分的方法制成, 即模并非做成整模, 而是只具有器物主体几何尺寸的三分之一 (对称分割) , 三块腹范即是于陶模上翻制而成。斝腹范线从口沿直通足底, 且出土斝外范上有斝腹和斝足的型腔, 说明腹范并未在底折处出现水平分范现象。斝鋬内侧器腹部的两条范线, 从工艺逻辑分析来看, 应系鋬成型过程中的活块芯所致, 而柱帽下的范缝当是斝腹范和腹芯组合时的合范缝。斝口沿上两柱外宽内窄, 说明斝柱是在泥芯上制作的, 这样的设计,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