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记者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冲突与冲突.docxVIP

论记者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冲突与冲突.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记者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冲突与冲突 近年来,新闻改革和媒体发展为记者职业活动提供了灵活的发展空间,实现了许多具有专业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专业记者。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媒介权力的扩张和记者活动范围的扩大,记者的职业行为与复杂的社会现实之间愈来愈多地发生冲突与矛盾,较为突出的就是记者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冲突与矛盾。记者的职业角色使其拥有了某些因为这种职业而附有的特殊的权力,记者的社会角色又要求其在社会大系统中承担作为社会人的义务与责任。这就有可能在记者的新闻实践中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使记者处于备受争议的风口浪尖,从而引申出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问题。 一、 大众传媒中的角色冲突和道德关怀缺失 在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当一个人同时扮演两种或多种角色,或在执行专业任务时,往往面临个人利益、组织利益、社会利益与专业责任间的冲突,便会产生利益冲突问题,陷入角色忠诚度的困境,也就是“角色冲突”。从职业化的角度来看,记者的基本职责是发现新闻,捕捉信息,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真相,向公众传播有用的信息。改革开放后,新闻媒体虽然仍然隶属于政府,仍然是政治权力的工具,但不再仅仅是政治控制的工具,而开始具有了提供信息、普及知识、传达思想、凝聚公众意识、表达公众利益、甚至有限度地评判政府政策、制约政治权力的功能。同时,中国传媒行使监督、制约功能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既是政治治理结构的一部分,又承担了国家与社会“中间领域”的角色,开始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反映社会的要求,表达和整合社会的呼声(第49页)。由此看来,新时期新闻媒介从业人员在社会中担当着多种角色,其中最重要的是——作为“耳目”、“喉舌”的意识形态角色、市场竞争主体的角色和作为“社会公共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当这三种不同“角色”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行为有相异的期待时,就构成了大众传媒最常见的角色冲突。无论是利益冲突还是角色冲突,都是个人或组织的专业角色和其他角色间冲突的细化。造成传媒组织及个人角色这种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多种角色所追求和维护的利益之间的冲突——个人/商业利益和公众/社会利益。这已成为现代社会新闻从业人员必须面对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问题。记者在新闻采集与报道过程中的社会良知与人文关怀方面的缺失已成为“四大公害”之外的另一重要问题,危及传媒的社会公信力和新闻记者的整体形象。 《新闻记者》 2004 年 11 期刊登上海《新闻晚报》国内部记者李宁源的文章《一名新记者的困惑》,文章描述了一群媒体记者在山东采访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遇袭事件中死难者家属时,为了完成采访任务而向一个 88 岁高龄的老人残酷地“挖新闻”的场面(第3页)。文章提出了当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发生冲突时,记者应当如何选择的问题。近年来,一些记者在采访中出现的类似问题还有很多,以致在新闻界和社会公众中引起了一些争论:记者是应当以职业活动为中心,不顾一切地抢新闻,还是应当以社会良知为行为的先导,维护新闻采访客体的人格尊严与个体利益?当天灾人祸正在发生时,记者是应该迅速报警,或者作为社会成员参与救援,尽力避免灾难的蔓延,还是端起相机等着灾难发生,以便完成自己的职业任务,甚至不顾及周围人的感觉和被采访者是否受到伤害,把镜头对准血腥和恐怖,追求报道的感官刺激?2004年12月6日晚,央视新闻频道滚动播出一条新闻,北京一位小女孩“苗苗”,被精神不正常的母亲禁锢在房子里长达4年。新闻中记者采访了“苗苗”的邻居,邻居说孩子可怜,如果不是被母亲禁锢在家里,该是读高中了;记者还采访了小女孩的母亲、街道有关人员、研究犯罪的专家等等相关人员。这样的新闻的确很煽情。然而,不少观众评论说:我们在悲愤之余,万分仇恨这种“新闻操作手段”!一位豆蔻年华的少女,被禁锢在黑暗的房间里,终日不见阳光,这个时候你知道了,不去报告职能部门组织救援,竟然是这样“从容不迫”地“做”新闻!2005年5月10日,新华网以《马路“陷阱”太坑人》为题,报道一名骑车人冒雨经过福建厦门市厦禾路与凤屿路交叉路段时,因自行车前轮突然陷入一水坑,身体失去平衡摔倒的情境,并为此配发了现场拍摄的照片。这则报道也引发了网上争议:新闻记者应不应该这样等着时机拍照。赞成者认为:记者的天职就是忠实的记录事实,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反对者认为:记者这种只顾自己需要不顾他人痛苦的做法,是记者人格不健全的表现。 上述事件都可以看作是记者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发生冲突的典型例证。这些事例反映出同一个问题:记者在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对于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的态度与处理方式,不被社会公众所认可、所接受,长此以往,其结果势必导致媒介伦理与公信力的渐渐丧失。 二、 媒介权力的滥用—建构记者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 不可否认,现今的新闻媒介的确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大餐。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处于

文档评论(0)

182****77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