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流苏与《倾城之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流苏与《倾城之恋》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大陆上的张爱玲达到了顶峰。至于对张爱玲具体作品的研究、分析、考证、发掘等工作, 有众多张爱玲的喜爱者已经或正在不知疲倦地做着。本文对于张爱玲中篇小说《倾城之恋》的一些论述, 即是这样的一篇不揣浅陋之作。 “一明一暗”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最初发表于1943年9-10月的《杂志》第11卷6-7期。收入1944年9月她的小说集《传奇》。人们习惯于将《倾城之恋》当成一部爱情小说来读, 其实它恰恰不是一部爱情小说。两位主人公在交往过程中目的都很明确, 一个要找一个经济上可以依靠的丈夫, 一个要找一个在精神上、情感上能够认同自己的正宗的中国女人。从本质上讲, 他们要的都不是爱情;只不过一个实一个虚而已。而范柳原尽管想要找一个这样的女人以使自己的灵魂的血脉有一个归宿, 但他在“具体操作上”也是非常实际、非常精明的。作者说他们:“两方面都是精刮的人, 算盘打得太仔细了, 始终不肯冒失。” (本文中涉及的小说《倾城之恋》的原文, 均引自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张爱玲文集》第2卷。下面不再一一注出。) 表面上看, 范柳原似乎更“接近”爱情一点, 但他的手段影响了他的目的, 他是在“猎获”爱情, 而爱情从来不是靠猎获得来的。在白流苏, 她所有的, 只有将要逝去的、所剩不多的青春, 以及在范柳原看来的、那一点所谓的正宗中国女人特有的韵味。她没有退路, 她只有“赌”:“然而她也是喜欢赌的, 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她输了, 她声名扫地。如果赌赢了, 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 出净她胸中这一口恶气。”而范柳原则是“嫖赌吃喝, 样样都来, 独无意于家庭幸福”, “他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因此, 从他们双方来讲, 都没有纯粹的爱情动机。 所以, 张爱玲在小说中实际上设置了两条线, 一明一暗, 明的是写所谓的白与范的爱情;暗的是写白流苏自己无法把握的命运。这条明线我们一目了然, 他们如何结识, 如何交往, 如何调情, 如何相互算计, 如何斗智斗勇, 如何虚与委蛇, 如何争风吃醋, 如何彼此妥协, 如何最终成就乱世姻缘, 都交待得很清楚。但那一条暗线如果我们不仔细研读却不易察觉。 首先, 小说通篇都是作者站在白流苏的角度来叙述的。比如她对旧家庭的印象:“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 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 也同一天差不多, 因为每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 再比如她对范柳原的印象:“那范柳原虽然够不上称作美男子, 粗枝大叶的, 也有他的一种风神。”还有她在与范柳原交往过程中对范的种种观感, 几乎范柳原的一举一动都是通过白流苏的眼睛传递给读者的。白流苏就是范柳原的一面镜子。这实际上是作者代白流苏发言, 发感慨。 再比如, 白流苏在白公馆里的揽镜自照, 自叹薄命;在香港遭范柳原冷落后的无可奈何, 无计可施;从香港回到上海后的前程未卜, 坐以待毙;被范柳原“招回”香港后的半推半就, 终于屈服;范柳原终于答应结婚时的悲欣交集, 苦泪喜泪。处处是绝望的挣扎, 处处是无法摆脱的宿命。 白流苏的命运在上海与香港, 旧家庭与范柳原之间摇摆。她像一粒微尘, 飘起来便进了云彩, 落下去就成了污泥浊水。那场战争来得突然、冷冰冰、不讲道理, 于白流苏却是歪打正着的一场飞来横福。大都市的倾覆、成千上万人的痛苦、惊天动地的大变革, 在这一切大背景之下, 白流苏出乎意料地得到了自己卑微的幸福, 好比崩塌的泰山底下一只自足的虱子。白流苏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但她却被自己更无法把握的世界的命运成全了。张爱玲在这里说出了世界的命运与个体的命运之间存在着的一种荒诞而微妙的平衡。 小说最后, 张爱玲写道:“她只是笑吟吟地站起来, 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这里, 张爱玲是在说白流苏———也许是所有女人———的另一种同样无法把握的命运, 即:一个大都市的倾覆成全的这个女人, 也不过是这样平庸、琐碎、微贱、俗不可耐。 因此, 说《倾城之恋》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 不如说讲的是关于一个女人的命运的故事。 自我中心的救赎 翻译家傅雷在1944年5月发表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在谈到《倾城之恋》时说:“物质生活的迫切的需求, 使她 (白流苏) 无暇顾到心灵。”说白流苏和范柳原两人是“疲乏、困倦、苟且、浑身小智小慧的人”(1)。此种评价非常精到。确实, 白流苏与范柳原都是小人物, 小到看不到对方与自己。但二人的出身与背景却存在绝大的反差。白流苏是旧家大族出来的人, 这在小说里直接间接都有交待, 她的家族虽然已经败落, 但架子还在, 她也刻意保持着大家闺秀的那“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的身份。这也是她除了美貌和残存的那一点青春之外的唯一一点资本。她在家庭里已经到了

文档评论(0)

182****77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