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徽省江淮城市群经济发展研究
城市化是高度城市化的组织形式,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群各城市有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劣势,但各自为政的行政区经济运行态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没有做到优势互补、互动发展,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群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城市群空间整合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应在整体性的科学思想指导下从单一城市视角向区域整体观转变,需要在分析城市群各城市空间联系的基础上加强城市群空间整合。目前,国内外对城市群空间联系的研究从联系现状的静态描述转向联系过程的动态解析,从空间联系理论的定性思辩转向定量模型的大量应用。1942年G.K.Zipf首次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体系对城市空间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建立了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之后,“增长极”与“增长中心”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空间扩散理论”等建立,为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提供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国外城市群空间联系的研究呈现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体系,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群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演变、城市群空间组织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于洪俊、姚士谋、顾朝林等在城市群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程大林等通过多种经济、社会联系流的直接调查与相关联系强度的空间叠置对南京都市圈进行了分析;朱英明、张虹鸥、苗长虹等利用计量和数学模型对城市群经济空间功能联系分析。研究方法上,主要是运用城市流模型或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来揭示各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但城市流仅反映城市本身对外联系强度,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反映城市之间的空间作用程度,单一评价并不能完全说明城市群内不同对外联系强度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研究对象多以沿海发达地区为主,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群的研究较为薄弱,且实际指导意义不强。
江淮城市群是安徽省结合省域经济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际而提出的省域经济发展新思路。其地处安徽省中部,东临长三角经济区,位于“促进中部崛起规划”中“两纵两横”的长江经济带上,在我国区域空间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大战略意义(图1)。目前,对江淮城市群的研究仅局限于定性描述和分析,研究成果较少。加强江淮城市群空间整合研究,对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王发曾等、方创琳等分别以中原城市群和武汉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在城市群空间整合机制及模式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江淮城市群空间整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从空间联系的视角来研究城市群空间整合的成果较少。本文依据地理学相关理论,尝试从分析城市群空间联系的角度入手,综合运用城市流和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分析江淮城市群各城市对外联系强度和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强度,揭示江淮城市群空间联系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江淮城市群空间整合的发展模式,为安徽省政府和决策部门制定区域城市和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1 安徽省4所
江淮城市群地跨淮河和长江两大流域,地貌类型多样,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以合肥为中心,包括六安、巢湖、淮南、蚌埠市区、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等11个城市(图2),面积约6.5万km2。江淮城市群是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和城市最为集中的地区。2008年底,区域总人口3897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7.81%;城市化水平为41.2%,高于全省38.7%的平均水平;人口最多的城市为合肥(171.58万),其次为淮南和芜湖。GDP总值为6746.4亿元,占全省的75.29%(表1)。江淮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将对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辐射带动作用,给正在崛起的中部地区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对“两纵两横”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江淮城市群的空间组合特征
2.1 城市群分维值的计算
本区城市规模层次比较丰富,等级序列较完善。39座城市及县城镇中,100万人口1座(表2),50~100万4座,城市人口规模总体偏小。为进一步衡量和评价城市群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分布状况,根据城市等级规模分布分形理论,采用豪斯道夫(Hausdorf)维数,利用公式lnRi=lnc-DlnPi可以计算出城市群分维值。式中,Ri是第i位城市的位序,Pi是第i位城市的人口数,D为豪斯道夫维数,c为常数。拟合结果表明,本区城市等级规模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分形几何特征,分维值D为1.04741,表明江淮城市群人口分布较均衡,中间位序的城市较多,城市规模分布比较集中。
2.2 长三角城市群与非中部城市群
本区城市和建制镇总数为559座,占全省的64.7%,平均密度为8.55座/103km2,高于长三角城市群(6.8座/103km2)和中部其他城市群,低于珠三角城市群(9.8座/103km2);其中设市城市数量为14座,城市的平均密度为2.14座/104km2,低于珠三角(4座/10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1960年以来中国城市客车工业发展历程.docx
- 90后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与对策.docx
- gis专业学生应用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探索.docx
- ho工艺在中小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docx
- 《六盘山儿》中的比喻修辞研究.docx
- 《小河》中象征手法的运用.docx
- 《月牙儿》的情感体验与生活经历.docx
- 《黎族传统民歌二十三首》的民歌分类研究.docx
- 不锈钢在国内外客车上的应用.docx
- 中国主流法学重要1998-2001牵引情况的统计与分析.docx
-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原卷版).doc
- 浙江省普通高中尖峰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英语(原卷版).doc
-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英语(原卷版).doc
-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
- 福建中考物理5年(2021-2025)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9 功和机械能(原卷版).doc
- 福建中考物理5年(2021-2025)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 内能及其利用(原卷版).doc
- 福建中考物理5年(2021-2025)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 压强(原卷版).doc
- 福建中考物理5年(2021-2025)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1 机械运动(原卷版).doc
- 福建中考物理5年(2021-2025)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2 声现象(解析版).doc
- 福建中考物理5年(2021-2025)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2 声现象(原卷版).doc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