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水库连山水库穿坝中职主蚁道的初步研究.docxVIP

连山水库连山水库穿坝中职主蚁道的初步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连山水库连山水库穿坝中职主蚁道的初步研究 1 小一型均质坝坝阶段1978—概况 连山水库位于广西柳州柳城县冲脉市。最大水库高13.8米,全长340米。实际灌溉为140hm。这是1973年建成的一个小(1)均质水库蓄水项目。 该工程白蚁危害严重,自1989年以来,一直是市、县主管部门学习、探索堤坝白蚁防治技术的主要基地之一。1989,1996,2000,2001年,利用白蚁分群孔、蚁道管漏孔和充浆主蚁道,先后4次破坝观察,着重测记、分析了黑翅土白蚁的穿坝居中主蚁道(下称穿中蚁道),从而对穿坝的普遍规律和最关键的危险因素有了更深的认识。 2 穿坝即穿坝:主控卫体系内的主地下主人格下穿坝 一窝黑翅土白蚁的主巢,往往通出若干条方向不同的主蚁道。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成熟巢,其中通常都有一条以主巢为中枢、由通上下游的两条蚁道联成、并近于垂直坝纵轴的主蚁道,若已穿通坝顶,这就是我们所关注、探索并命名的穿坝居中主蚁道。 连山水库选定有Da,Db分群孔片的Ωa/b巢和有Dc分群孔片的Ωc巢跟踪量测,其穿坝居中主蚁道的全程大模样如图1。 3 干扰中蚂蚁的主要特征 3.1 坝面上、坝内、外坡保水型 两巢穿中蚁道的坝面垂直全长分别为25.96 m和31.19 m,实际全长分别为29.38 m和32.27 m。由表1可见:①外坡的中蚁道均较长(已直通或接近坝脚),内坡的也不是很短,如较为典型的c巢,内、外坡坝面垂直长之比达到了0.64;②a/b巢内坡中蚁道明显地短,若为寻食主蚁道,而非分群孔主通道,势必更长;③坝坡垂直长蚁道和实际长蚁道的平均坡降相差甚微,均较平缓,坝顶段两巢约为1∶30~60,外坡段两巢约为1∶5~6,内坡段以代表性强的c巢为准则为1∶19。 分群孔主通道的埋深,常有迅速加深而后逐渐靠近坝面的凹形过程。穿中蚁道的埋深则以坝顶段最深,而后顺坝坡徐缓地逐渐变浅,除主巢附近外,一般不出现突起的倒坡。a/b巢全程平均深1.34 m,不同部位变化在0.25~2.50 m之间;c巢则分别为1.81 m和0~3.00 m。两巢各分段的平均埋深值见表2。 3.2 作为对照的特征水位 穿坝居中主蚁道极有应用价值的特征值,是平面展开图或平面投影图的横向摆幅与偏角。表3以外坡中蚁道末端为基点,各关键点位的摆幅Δx仅3~8 m,相应偏角θ仅10°~20°,其中内坡进水处的θ均近于或小于14°。详见表3。 另一组直接关系到工程安危的特征值,是穿中蚁道关键点位与作为对照的特征水位的高程差。连 山水库的正常、设计、坝顶等特征高水位见图1,与其对照的高程差如表4。表4中a/b巢内坡末端点位的各对应高差均偏小,这同此处蚁道段实为分群孔主通道有关。 3.3 回采主巢与中蛛道分段平均直径不同时长 位于外坡的Ωa/b和Ωc主巢,至坝端、坝肩的坝面坐标分别为(249.5,5.3)m和(197.0,1.7)m,长、短径和巢高分别为70 cm×62 cm×57 cm和54 cm×54 cm×35 cm,巢底埋深分别为1.45 m和2.00 m,穿坝居中主蚁道均在巢底之下通过。仔细翻挖,发现a/b巢之下50余cm深的区间内,有5个位置不同大小不等的副巢,通下游的中蚁道经过这些副巢,于深1.92 m的6号点起,顺坡而下,直通坝脚反滤导渗沟;通上游的中蚁道则经左、上侧3个长形副巢旋转而下,于深1.96 m的5号点转向,而后又经1个长副巢顺坡而上,并穿过坝顶进入内坡。近于同深的5、6号点相距仅71 cm,显然相通(见图1,2)。 穿中蚁道的分段平均直径,两巢分别为2.5~3.5 cm和3.0~4.0 cm,主巢附近达3.5~4.5 cm,最小处只有1.5 cm。未见穿中蚁道通坝脚反滤沟且坝顶处埋深稍大的c巢,1994年出现历史最高洪水位时,曾出现过蚁道管漏(经控制未发展成管涌),其末端漏水流量达0.12 L/s。 4 结论 4.1 坝体穿坝的重要性 坝上部营巢的黑翅土白蚁,常有一条虹吸管形的“穿坝”、“居中”主蚁道,看来这是因为:①在坝顶之下,于少见高水位浸润线或常见巢、道最大埋深①处的附近直穿坝体,距离最短,深浅合适,穿坝后既能在大片的外坡活动,也靠近了内坡喜食的浪渣和丰富的水源;②内、外坡分段顺坝坡直下,坡降最大,偶有小量横向摇摆影响甚微,因而最利排水;③至两侧觅食,同样方便,干旱季节能迅速到达较为湿润的坝下区,多雨季节能迅速到达排水比较快的坝上区。 4.2 巢腔下梯道内的副巢 经过仔细观察的a/b巢,左、上侧和巢底之下都有旋转、迂回的升降通道,以致无直上陡壁,因而便于负重搬运,特别是一旦有压力不是很大的水流通过时,更可确保上面主巢的安全(如采用蚁道灌浆的c巢,进入的浆液就只能到达主巢的中部)。穿中主蚁道于主巢之下通过,显然有理有利(a/b巢巢下梯道升降距s为51 cm。见图2)。

文档评论(0)

ss_accoun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文档制作,提供高质量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