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法国哲学的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总的来说,法国20世纪的哲学有四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布伦茨威格 (L.Brunschvicg, 1869~1944) 的新观念论和柏格森 (H.Bergson, 1859~1941) 的生命哲学相互竞争的时代 (自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第二阶段是以萨特 (J-P.Sartre, 1905~1980) 和梅洛-庞蒂 (M.Merleau-Ponty, 1908~1961) 为代表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3H时代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至60年代初) ;第三阶段是以列维-斯特劳斯 (C.Levi-Strauss, 1908~) 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和以福柯 (M.Foucault, 1925~1984) 、德里达 (J.Derrida, 1930~1994) 等人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起支配作用的3M时代 (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 ;第四阶段是由后结构主义的延续 (德里达、福柯等) 、后现代主义的兴盛 (利奥塔[J-F.Lyotard, 1924~1998]、布尔迪厄[P.Bourdieu, 1930~2002]等) 与现象学的复兴 (列维纳斯[E.Levinas, 1906~1995]、利科[P.Ricouer, 1913~]、亨利[M.Henry, 1922~2002]、马里翁[J-L.Marion, 1946~]等) 共同构成的多元共生的综合时代 (自80年代初以来) 。应该注意的是, 前后阶段的进展并不以“飞跃”的方式出现, 往往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而现象学运动则贯穿了全部四个阶段, 但它在各个阶段的地位和表现具有很大的不同。
一 国外学者的研究
在20世纪法国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 主要是自20年代初起, 学术界开始了引进德国现象学的努力。斯皮格伯格告诉我们, 当现象学在法国舞台上出现的时候, 柏格森主义仍然是占支配地位的哲学, 而布伦茨威格则代表着柏格森直觉主义的对立面。1梅洛-庞蒂也谈到, 在萨特和他本人完成哲学学业 (前者是1928年, 后者是1930年) 前后, 法国哲学思想只有两种主导性的势力, 即布伦茨威格和柏格森两股势力。但他告诉我们, “最重要的思想是布伦茨威格的思想”, 而不是柏格森的思想。原因在于, 布伦茨威格的哲学尽管“相当浅薄”, 但他因为掌握了大学哲学教育及教师资格考试的权力而享有“权威”地位, 而柏格森因为没有在大学占据一席之地, 故影响有限, 或者影响还不十分明显。梅洛-庞蒂同时认为, 柏格森更为重要, 因为他为后来的人指明了一条与笛卡尔主义和康德主义通过布伦茨威格导致的观念论相反的方向。2阿隆 (R.Aron, 1905~1983) 则提到, 当时可供选择的权威只有三人, 即柏格森、阿兰 (é.C.Alain, 1868~1951) 和布伦茨威格。他同样承认了布伦茨威格的主导地位, 与梅洛-庞蒂不同的是, 他“从正面意义”上认为布氏在索邦是“权威的权威”, 并表示, “他的著作使我们不能不有所尊重”, “它包纳了科学文化和哲学文化”。3暂且把谁是“权威”放在一边, 问题在于, 布伦茨威格和柏格森都认可了对现象学的引进。就柏格森主义而言, 无论是胡塞尔本人还是法国现象学的早期代言人都看到了柏格森思想与胡塞尔 (E.Husserl, 1859~1938) 思想的某种相似, 许多人甚至过分强调了这种相似, 其结果是, 德国现象学“很容易被放宽的柏格森主义通过”;就布伦茨威格的新观念论而言, 胡塞尔把自己的现象学差不多称之为“新笛卡尔主义”, 而且强调严格科学的哲学理想, 这些无疑都投合布伦茨威格1——因为他的基本思想是笛卡尔主义和康德主义混合而成的。
根据施皮格伯格的看法, 在引进德国现象学方面, 最初的工作是由一些“外来者”进行的:一种情形是在德国传统中培养起来的阿尔萨斯人, 比如胡塞尔的学生、神学家海陵 (J.Hering) 和齐美尔的学生豪特尔 (C.Hauter) ;第二种情形是一些曾在德国学习过、后来到法国的俄国或波兰学者, 主要有科瓦雷 (A.Koyré, 1892~1964) 、G.古尔维茨 (G.Gurvitch, 1894~1965) 、闵科夫斯基 (E.Minkowski) 、科热夫 (A.Kojève, 1902~1968) 和A.古尔维茨 (A.Gurvitch, 1901~1973) , 其中包括对现象学持反对态度, 但却成了传播现象学的动力的舍斯托夫 (L.Shestov, 1866~1938) 和别尔加耶夫 (N.Berdyaev, 1874~1948) ;第三种情形是从德国来到法国的学者, 比如狄尔泰 (1833~1911) 的学生、舍勒 (M.Scheler, 1874~1928) 的朋友、海德格尔 (M.He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