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儿、头的语法化.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子、儿、头的语法化 附加造词是现代汉语的一种重要构造词法。“子”、“和”和“头”是三个常见的名字的组合。它们的作用主要是: (一)名词的词类标志:第一,附在名词之后作为名词的形态标志,如老头子、小孩子、猫儿、狗儿、锄头、斧头等;第二,附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面构成名词,如擦子、漏子、胖子、矮子、滚儿、戳儿、错儿、乖儿、想头、念头、甜头、苦头等。 (二)区别词义:“子”、“儿”、头”加在名词后面所构成的新的名词,大多数同原来名词的意义相同,但也有少数同原词意义不同,出现了各种引申意义。例如:鬼子≠鬼,头儿≠头,苗头≠苗,等。 (三)增强感情色彩:有些带“子”、“儿”、“头”的名词在指称事物的同时,还能体现出人们对所指称的事物的感情色彩。一般说来,“儿”表爱称,有亲近、喜爱的意味;“子”和“头”是憎称,有否定、鄙视的意味。例如: 1.他知道星儿怎样扬他们的美眼,月儿怎样独笑……他知道小虫们怎样互相访问,蝶儿们怎样恋爱。(叶圣陶《稻草人》) 2.几年来有一种做法:别人的话说出来,就给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周恩来与文艺》上册11页) 3.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进门,是孱头。(鲁迅《拿来主义》) 本文试图探讨名词后缀“子”、“儿”、“头”的形成和历史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谈谈有关它们的几个问题。 一、 构词形态的演变 “子”、“儿”、“头”本来都是实词,但是它们成为名词后缀以后,词汇意义就丧失了,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构词形态。这是经历着漫长的历史过程的。现在我们按汉语几个历史阶段,来考察一下它们是怎样发生和发展以至于变成今天这种状态的。 (一) “子”的萌芽、发展 实词“子”的本义是子嗣。《易·序卦》:“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子”,兼称男女。《礼记·曲礼下》:“子于父母,则自名也。”郑玄注:“言子者,通男女。” “子”的这个本义很容易引出下列转义: (1)“子”,泛指一切人,如男子、女子、游子、戍子、庖子、舟子、君子、贱子等; (2)“子”,男子的尊称,如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季文子等; (3)“子”,指动物的幼小者、动物的卵和植物的果实、种子,如虎子、狼子、鸡子(鸡蛋)、莲子、菜子等; (4)“子”,指一些小而圆的东西,如弹子、棋子等。 “子”的意义在实词范围内不断滋衍发展,概括的对象越来越多,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大,离开本义越来越远,这样就会由一个独立运用的词变成一个不能独立运用的词素。因为孤立的一个“子”,人们有时不知道它到底指什么,必须在它的前面加上一个限制成分,由一个单音词变为双音词;而这个限制成分能给“子”一个确定的意义,在双音词中显得比“子”本身还重要,可以说,这也就是虚化的开始。在这个基础上再前进一步,“子”就会变成名词后缀。 “子”缀在上古时期就开始萌芽,此时它同原来的词汇意义紧密相连,原来的词汇意义制约着后缀的发展趋向。例如: 童子:“童子佩觿”。(《诗·卫风·艽兰》) 婢子:“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礼记·曲礼下》) 孩子:“[殷纣]贼诛孩子”。(《墨子·明鬼》) 儿子:“高后儿子畜之”。(《史记·齐悼王世家》) 儿女子:“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史记·淮阴侯列传》) 子:“陈楚之间凡人兽乳而双产谓之厘孳,秦晋之间谓健子。”(《方言》卷三》) 灵子:“灵连蜷兮既留”。王逸注:“灵,巫也,楚人名巫为灵子。”(《楚辞·九歌云中君》) 这是由“子”的泛指一切人的意义虚化来的。 丁子:“丁子有尾”。(《庄子·天下》) 子:“鸡雏,徐鲁之间谓之子”。(《方言》卷八) 狮子:“[乌戈]有挑拔、师(狮)子、犀牛.”(《汉书·西域志》) 狸子:“狸子肇肆”。(《夏小正》卷二) 这是由“子”指动物的幼小者的意义虚化来的。 这个时期,一些植物的名称也加上了“子”。据《本草纲目》记载,《黄帝本经》把兔丝子和五味子列为上品,“栀”子列为中品,附子列为下品。这是由“子”指植物的果实、种子的意义虚化来的。植物的果实、种子与其本体、花朵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古人在称呼它们的时候,往往也不做严格的区别。“入人园圃,窃其桃李”,“桃李”指的是桃树和李树的果实即桃子和李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兼指花朵和果实。“兔丝子”等本来是指这些植物种子的,这种“子”并非后缀;但是当人们用这些名称指称这些植物本体的时候,“子”的词汇意义已经不复存在,应该认为是后缀. 眸子:“心不正则眸子眊焉.”(《孟子·离娄上》) 瞳子:“舜目重瞳子。”(《史记·项羽本纪》) 珠子:“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这是由“子”指小而园的东西的意义虚化来的。 以上诸例证明,“子”在上古时期已经具备了后缀的雏形。因为加“子”的词数量还不多,其中有的“子”(如孩子、子,子)还保留了

文档评论(0)

uyyyeuury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文档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