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的萌芽时期.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的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是指夏商至秦汉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264年)。 一、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知识的初步积累 病症认识方面。在甲骨文中已有首、面、眉、目、鼻、耳、口、舌、齿及其他部位名称的记载,已知耳听声音,鼻嗅气味的机能,并有龋齿病的记载。在卜辞中有“贞旨自病”、“贞病耳”的记载,以及疾耳、疾自(鼻)、耳鸣、疾言、疾音、疾齿等专用病症名称。西周时代,从《山海经》所见,又出现了聋、嗌痛、哂(咽部噎塞)等病名。春秋战国时代,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所见,已有耳鼻咽喉口腔病症名十多种二十多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这是关于耳聋最早的明确定义。 疾病防治知识。《山海经》中有“文茎,可以已聋”,“雕棠食之已聋”,“旋龟佩之不聋”等记载。针灸的使用较为广泛。导引方面,《导引图》中有“引聋图”,既用于延年益寿,也用于临床治疗。外治法在汉代达到一定水平(参后文)。《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约公元前519年~前479年)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扁鹊可谓最早的五官科专科医生。 秦汉时代,《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其中有数十种是耳鼻咽喉口腔科常用药。《淮南子·汜论训》载:“喉中有病,无碍于息,不可凿也。”表明切开排脓方法在当时已运用于咽喉科临床。据《汉书》记载,华佗见一病噎者,食不得下,令用蒜薤取汁,服之立吐,是用吐法治疗咽喉疾病的最早记载。 二、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基本理论的萌芽 《管子·水地》说:“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三月如蛆,蛆者何?曰五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五脏已具,而后生肉。脾生膈,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五肉已具,而后发为九窍。脾发为鼻,肝发为目,肾发为耳,脑发为窍。五月而成,十月而生。”与此同时,眼、耳、鼻、口、二阴也被作为一个独特的功能系统(九窍)来认识。如《管子·心术》:“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这些论述是《内经》关于脏腑学说和脏腑官窍相关理论的主要基础。 三、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的奠基──《内经》 《内经》对耳司听觉,鼻主嗅觉,以及咽喉口腔的生理功能等,均有明确的认识。如《灵枢·忧恚无言》说:“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壅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这些认识在汉代有所发展,如《难经》认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心主嗅,故令鼻知香臭(第41难)。 《内经》从五行学说阐述了官窍与脏腑的关系。认为耳和二阴与肾同属于水,舌与心同属于火,目与肝同属于木,鼻与肺同属于金,口与脾同属于土。《内经》从脏腑学说阐述了官窍与脏腑的关系。认为五官分别受五脏六腑之精气所注才得以各司其职。如《灵枢·脉度》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认为官窍与脏腑表里相应,脏腑的病变可产生官窍疾病,或从官窍而反映。《内经》也从经络学说阐述了脏腑与官窍的关系。 《内经》记载的耳鼻咽喉口腔病症名称有近六十个。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鬲如寒”的描述,与今之膜迷路积水相似。《素问·气厥论》所谓“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的描述,与今之鼻窦炎相似。《素问·风论》最早论述了鼻麻风。《灵枢·九针》提出了“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甘药”的法则,为历代医家治疗咽喉病所常用。《灵枢·刺节真邪》所谓“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也”的导引方法,即今之自行咽鼓管吹张法。 四、《伤寒杂病论》对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的贡献 辨证论治的首次应用。《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书中涉及到许多耳鼻咽喉口腔病症(证),使得药物内治的辨证论治原则在耳鼻咽喉口腔科中得到相应运用。书中还最早将喉痹从咽痛解释,首次形象描述梅核气一病。 治疗方法的贡献。主要是用药物含服以内外兼治的方法治疗咽喉病,如苦酒汤含服等,为历代医家争相效仿。《金匮要略》中有用皂角末吹鼻、韭汁滴入鼻内、耳内抢救危重病人的治法,可以说是吹鼻法、滴鼻法、滴耳法的最早应用。 有效方剂的贮备。《伤寒杂病论》保存下来的近三百首方剂中,有近五十首方剂至今仍是耳鼻咽喉口腔科处方用药的基础,如桂枝汤、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半夏厚朴汤、甘草汤、桔梗汤等,都是耳鼻咽喉口腔科常用的“经方”。

文档评论(0)

hyh25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级外科护理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7月06日上传了中级外科护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