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鼻疳的诊疗.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中西医:鼻疳的诊疗 鼻疳是因外感风热湿邪侵袭或阴虚血燥所致,以鼻前庭及其附近上唇皮肤灼热痒痛、糜烂浸淫、结痂等为主要表现的鼻病。有急慢性之分,多见于小儿,可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 本病相当于西医鼻前庭湿疹。 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论述十分丰富。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最早论述本病,始称匿鼻、疳鼻、月食疮,指出:“匿鼻之状,鼻下两边赤,发时微有疮而痒是也。亦名赤鼻,亦名疳鼻。然鼻是肺气之所主,肺候皮毛,其气不和,则风邪客于皮毛,次于血气。夫邪在血气,随虚处而入停之,其停于鼻两边,与气血相搏成疮者,谓之匿鼻也。”又说:“小儿口鼻间生疮,世谓之月食疮,随月生死,因以为名也。”从而初步论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和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首先将本病从“疮”认识,认为其病因为“疳虫”。此后历代医家均有将本病称为鼻疮者。宋代始将本病称为鼻疳,并对其病因病机有新的认识,对其临床特征亦有较好的描述。如《太平圣惠方》卷78说:“若小儿乳食不调,上焦壅热,令疳虫上蚀于鼻也。其候:鼻中赤痒,壮热多啼,皮毛干焦,肌肤消瘦,咳嗽上气,下利无恒,鼻下连唇,生疮赤烂,故名鼻疳也。”又如《仁斋直指方.小儿附遗方论》说:“鼻下两旁赤痒疮湿,是为鼻疳。其疮不痛,汁所流处,随即成疮,亦名疳匿。”在此前,《小儿药证直诀》也将本病称为肺疳,指出:“肺疳,气喘,口鼻生疮。当补脾肺,益黄散主之。”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小儿杂病》认为与风湿外浸有关,指出:“鼻疮,热壅伤肺,肺之气通于鼻。风湿之气乘虚客于皮毛,入于血脉,故鼻下两旁疮湿痒烂,是名鼻匿。其疮不痛,但所流处即又成疮,泽泻散主之。”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说:“鼻匿疮多小儿生,鼻下两旁斑烂形,总由风热客于肺,脓汁浸淫痒不疼。”提出内服泽泻散,外敷青蛤散。《外科证治全书》卷2论鼻疳“乃肺经壅热上攻,内服黄芩汤以清之。”此外,在明清时代,鼻部杨梅结毒有时也被称为鼻疳,与本病名同实异,不应混淆。 [病因病理] 1.风热湿邪犯鼻:脾胃湿热内蕴,复因餐感风热,鼻涕浸渍鼻孔,或接触某些刺激物,引动内热,循经上犯,熏蒸鼻窍肌肤。小儿脏腑娇嫩,服食乳制品,更易积食化热成疳,疳热上攻,发为鼻疳。 2.血燥鼻窍失养:鼻疳失治,或反复发作,湿热久蕴,外伤肌肤,内耗阴血,虚热上攻;或脾胃不足,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于濡养,发为鼻疳。 西医认为本病属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由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的脓性分泌物经常浸渍所致,也可由面部慢性湿疹漫延而来。具有变态反应体质的小儿,可因进食某种食物或乳制品而诱发本病。在病变过程中,常合并某些病毒、细菌和霉菌感染。病理上主要为鼻前庭及上唇皮肤的浅表性糜烂、渗出。 [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病变主要发生于鼻前庭、上唇皮肤,多为两侧性,可蔓延至鼻翼、鼻尖等处。 2.急性鼻疳起病急,发展快。症见局部奇痒、灼热感,患处皮肤潮红、斑块、肿胀,继而出现针头大小红色丘疹,水泡。因搔抓破溃后则肌肤糜烂、溢脂水,干后结痂,可堵塞鼻孔。 3.慢性鼻疳病程长,反复难愈。症见鼻部奇痒、干燥,或有微痛。检查见患处肌肤增厚、粗糙、皲裂、结痂,表皮多有鳞屑脱落。 [鉴别诊断] 1.急性鼻疮:以局部疼痛为特征,鼻毛粘附脓痂,病损局限于鼻前庭内,重者可侵及上唇。而急性鼻疳以局部痒,起水泡、渗液、糜烂为特征,病损部位较广,多由鼻前庭侵至上唇,甚则侵及鼻翼、鼻尖等处。 2.慢性鼻疮:以局部瘙痒微痛、灼热感,干燥、结痂、鼻毛脱落为特征。而慢性鼻疳以局部瘙痒、皮肤增厚、粗糙、皲裂、鳞屑脱落为特征。 [辨证论治] 1.风热湿邪犯鼻证 主证:鼻部瘙痒,灼热感,常溢脂水,或有微痛。检查见患处皮肤潮红肿胀,有小丘疹或小水泡,或肌肤糜烂、渗脂水、结痂。或伴纳差腹胀,大便不调,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湿热内蕴证。 治法:理脾渗湿,疏风清热。 方药:除湿汤[220]加减。 2.血燥鼻窍失养证 主证:病程长,反复难愈。鼻孔瘙痒、灼热、干燥,检查见患处皮肤增厚、粗糙、皲裂,或有干痂、鳞屑。或伴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脉细缓等脾胃虚弱证。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方药:四物消风汤[88]加减。 备选方:地黄饮[116]。 [西药治疗] 一般予抗菌消炎药口服,并配合抗组织胺药,如扑尔敏、苯海拉明之类,以及维生素B、C、钙片等,必要时可配合小量激素。 [外治] 1.用内服煎剂药渣再煎取汁,湿热敷患处。 2.湿盛脂水多、红肿糜烂、渗液者,先用明矾苦参各10g生甘草25g煎水500ml清洗患处,每日2次,然后再吹以青蛤散[164]或鼻疳散[343]、青白散[162],或以苦参、黄柏、川贝、黄连之类研粉,干撒患处。 3.急性期,局部亦可用碱式醋酸铝溶液、0.1%高锰酸钾、0.1%氯化钾或温水湿敷,可止痒、消炎

文档评论(0)

hyh25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级外科护理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7月06日上传了中级外科护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