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鼻窒的诊疗.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中西医:鼻窒的诊疗 鼻窒是因正虚邪滞,或郁热上干、气血瘀滞所致,以间歇性、交替性鼻塞,甚则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以及下鼻甲肿大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鼻病。男女老幼均可发病,无季节及地域差别。 本病相当于西医慢性鼻炎。 鼻窒一名,首见于《内经》。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中最早描述了本病的特征,指出:“鼻窒,窒,塞也。火主真愤肿胀,故热客阳明而鼻中真胀则窒塞也盖阳气盛于上,而侧卧则上窍通利而下窍闭塞者,谓阳明之脉左右相交,而左脉注于右窍,右脉注于左窍,故风热郁结,病偏于左而右窍反塞之也。”后世医家对鼻窒多有论述。 [病因病理] 本病主要因于伤风鼻塞余邪未清,滞留鼻窍,病程迁延而成,与肺、脾二脏及阳明经脉失调,或瘀血痰浊有关。 1.肺胃郁热熏鼻:伤风鼻塞余邪未清,或屡感风邪久郁化热,内舍于肺与阳明经脉,肺失肃降,阳明经脉郁滞,郁热上干,与邪毒互结鼻窍为病。 2.气虚邪滞鼻窍:肺气不足,清肃不力,邪滞鼻窍;脾气虚弱,运化失健,清阳不升,浊阴上干,邪滞鼻窍。 3.血瘀鼻窍:邪毒滞鼻,日久深入脉络,血瘀鼻窍,窒塞不通。 西医认为本病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所致,邻近器官的感染病灶、鼻腔用药不当或为时过久、职业或环境因素,如有害气体或粉尘刺激等,均可导致本病。全身因素如许多慢性疾病、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嗜好烟酒等。此外,免疫功能障碍和变态反应亦与本病有关。其病理主要是鼻粘膜、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及某些功能失调。其中慢性单纯性鼻炎主要为鼻腔血管的神经调节功能紊乱,粘膜下血管失去收缩能力,呈慢性扩张状态,腺体分泌增加;而慢性肥厚性鼻炎则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粘膜下结缔组织增生肥厚,甚至有鼻甲骨膜、骨质的增生,使鼻甲变硬、失去弹性。 [临床表现与诊断] ㈠慢性单纯性鼻炎 1.病史:多有急性鼻炎病史,病程在3个月以上。 2.症状 ⑴鼻塞:间歇性、交替性鼻塞,多在早晚明显或加重,活动后减轻。鼻塞重时,讲话呈闭塞性鼻音,或有头部昏沉胀痛。 ⑵鼻涕:时有鼻涕,常为粘液性或粘脓性,量少。因鼻涕向后流入咽喉,可引起咽喉不适,常“吭喀”、“多痰”。若邪壅颃颡者,可引起耳胀、耳闭病状。 ⑶嗅觉减退:鼻塞时嗅觉减退明显,通畅时嗅觉好转。 3.检查:鼻粘膜肿胀,以下鼻甲为明显,表面光滑,湿润,色泽多呈暗红,探针触之柔软有弹性,对1%麻黄碱收缩反应好。 ㈡慢性肥厚性鼻炎 1.病史:多有慢性单纯性鼻炎病史,病程经年累月。 2.症状:类似于慢性单纯性鼻炎,鼻塞重,呈持续性鼻阻和渐进性加重为特点。 3.检查:鼻粘膜肥厚,鼻甲表面不平,下鼻甲前、后端及下缘,或中鼻甲前端呈结节状、桑椹状肥厚或息肉样变,通常以下鼻甲前端为明显,其色或苍白,或暗红,触之多硬实,用探针轻压不出现凹陷,或凹陷后难以立即平复,对1%麻黄碱收缩反应不敏感。 ㈢药物性鼻炎 1.病史:有长期鼻腔不当用药史,临床以鼻眼净所致者为多见。病程多数月、经年。 2.症状:鼻塞呈反跳性,鼻腔通畅对药物具有依赖性。并因长期使用药物,可引起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甚至心率失常等中毒症状。 3.检查:下鼻甲肿大、暗红,对1%麻黄碱收缩反应不敏感。 [辨证论治] 1.肺胃郁热熏鼻证 主证: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少量粘黄涕,有时鼻内灼热干燥感,或有嗅觉减退、头额胀痛。检查见鼻粘膜暗红,下鼻甲肿大。全身或见口微干渴,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胖,苔微黄,脉略数或洪缓有力。 治法:清肺胃热,宣肺通窍。 方药:黄芩汤[264]加知母、酒大黄、葛根、辛夷。 备选方:黄连清肺饮[268]加减。 2.气虚邪滞鼻窍证 主证: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天冷益甚,时有少量粘浊白涕,或有嗅觉减退、头昏沉重。检查见下鼻甲肿胀,色淡暗。伴体倦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缓弱。 治法:补益肺脾,祛邪通窍。 方药:补中益气汤[154]加减。 加减:加川芎、白芷、苍耳子、石菖蒲芳香化浊;伴阳虚者酌加附片、淫羊藿之类。 备选方:玉屏风散[67]合温肺止流丹[327]加减;因于寒邪滞留者,丽泽通气汤[148]、荜澄茄丸[195]。 3.血瘀鼻窍证 主证:病程长,多呈持续性鼻塞,香臭难辨,讲话时鼻音重,时有少量粘涕或白或黄,鼻甲肿胀硬实,表面不平,收缩反应差,或鼻甲呈桑椹样变,或有息肉样变。舌质暗,或有瘀点。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 方药:棱贝通鼻汤[314]酌加辛夷、穿山甲。 备选方:若气虚热郁血瘀者,当归芍药汤[125]。 [外治] 1.滴鼻:用辛链滴鼻液、鹅链滴鼻液滴鼻,或用呋麻液、滴鼻灵之类,以通利鼻窍,每日1~3次。 2.吹鼻:鹅不食草(93%)、樟脑(3%)、冰片(2%)研末和匀,装瓶密封,每用少许吹鼻,每日3次。或用碧云散[368]亦可。

文档评论(0)

hyh25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级外科护理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7月06日上传了中级外科护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