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中西医:耳闭的诊疗
耳闭是因邪滞日久,耳窍气血不畅,脉络受阻所致,以耳内胀闷阻塞感,耳鸣,听力减退(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耳膜内陷、混浊为主要表现的耳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以往亦称为慢性卡他性中耳炎。
在古代文献中,耳闭的概念与耳聋无明确区分,也属邪闭、久聋、渐聋等病症范畴。《内经》最早述及耳闭。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耳闭作为病名,最早见于《医林绳墨》:“耳闭,乃属少阳三焦之经气之闭也。”又说:“或有年老,气血衰弱,不能全听,谓之耳闭。”
[病因病理]
1.血瘀耳窍:邪毒久滞于耳,耳窍脉络痹阻,气血瘀滞,清窍失利。
2.痰瘀闭耳:痰浊久郁于耳,脉络痹阻,气血瘀滞,以致痰瘀互结,清窍失利。
3.气虚痰凝耳窍:脾虚失健,痰浊内生,上干清窍,积滞于耳。
4.阴虚痰凝耳窍:肺肾阴亏,上焦不行,痰浊内生,郁结耳窍。
西医认为本病多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或病程迁延,产生咽鼓管长期闭塞、鼓室粘膜增生、肥厚、粘连,鼓膜变厚、混浊或萎缩等改变,致听力受损。
[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病史:多有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病史,病程在3个月以上。
2.症状:耳内闭塞感,听力减退,耳鸣多呈低音调、自声增强。
3.检查
⑴耳膜内陷(见锤骨柄向后上方呈水平移位,锤骨短突外突明显,光锥变短变窄或消失,混浊(鼓膜暗淡失去正常光泽),增厚(鼓膜失去半透明状态,有坚实感),钙质沉着(鼓膜上出现黄白斑,该处增厚)、粘连(鼓膜与鼓室内壁粘连,鼓膜表面高低不平),活动度减弱;或耳膜萎缩(鼓膜靡薄,透明度增加),活动度增强。多无鼓室积液线,但鼓膜穿刺或切开鼓膜后可见有少许粘稠分泌物。
⑵鼻及鼻咽部检查多有慢性炎症存在,在儿童患者常有腺样体肥大。
⑶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少数为混合性聋。
⑷.咽鼓管功能检查欠通畅或阻塞。
⑸.有条件者,声阻抗检查为声顺值偏低,曲线为低峰负压B型。
[辨证论治]
1.血瘀耳窍证
主证:久病耳内胀闷闭塞,耳鸣,听力减退。耳膜内陷显著,混浊、增厚,钙斑沉着,或有粘连,咽鼓管不通或欠通畅。舌质或有瘀点,脉弦缓。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229]合通气散[256]加减。
加减:加枳壳;耳膜萎缩,加首乌、桑椹子、鸡血藤。
备选方:若见倦怠乏力,少言,舌质淡,脉缓弱等气虚血瘀证者,用补阳还五汤[155]加减。
2.痰瘀闭耳证
主证:久病耳内闭塞,耳鸣,听力减退。耳膜内陷、混浊、增厚,鼓膜穿刺或切开鼓膜有少许粘稠物滞留耳窍。舌有齿痕,有瘀点,苔微腻,脉弦略滑。
治法:活血化瘀,除痰通络。
方药:通窍方[258]。
备选方:桃红四物汤[229]合消瘰丸[247]加泽兰、石菖蒲、路路通。
3.气虚痰凝耳窍证
主证:久病耳内闭塞,耳鸣,听力减退,症状时轻时重,伴鼻塞,时有涕出。耳膜内陷、混浊、增厚,鼓膜穿刺或切开有少许粘稠分泌物积留。面色不华,容易感冒。舌质淡,脉弦细缓。
治法:益气活血,除痰通络。
方药:四君子汤[82]合补阳还五汤[155]加石菖蒲、远志、丝瓜络。
4.阴虚痰凝耳窍证
主证:久病耳内闭塞,耳鸣,听力减退,咽喉干燥,夜寐不宁。耳膜内陷、混浊、增厚,鼓膜穿刺或切开鼓膜后有少许粘稠分泌物滞留。舌质偏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祛痰,化瘀通络。
方药:六味地黄汤[59]合消瘰丸[247]加柴胡、归尾、丹参、丝瓜络。
[外治]
1.滴鼻:有鼻腔炎症时,用1%麻黄碱生理盐水滴鼻,每日3次。
2.咽鼓管吹张:同耳胀。
3.鼓膜穿刺:疑有鼓室粘稠积液者,可行鼓膜穿刺。若有粘稠积液者,可用50%尿素、α糜蛋白酶、透明质酸酶等注入鼓室以稀释积液,便于从咽鼓管排出。
4.鼓膜切开:鼓室积液粘稠如胶,可行鼓膜切开,抽尽积液,并置管以保持引流通畅。
[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⑴体针法:取听宫、听会、耳门、翳风、增音穴、外关,平补平泻法,留针15min,每日1次。兼气虚证加刺足三里、中脘、脾俞;兼阴虚不足加刺三阴交、关元、肝俞、肾俞,补法。
⑵耳针法:取耳道、肺、脾、肝胆、皮质下、肾上腺,针刺或埋针,或用王不留行贴压。
⑶水针法:取耳周穴位如听宫、增音穴、耳门、听会、翳风等穴,每次1~2穴,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或维生素B1、B12,每次每穴0.3~0.5ml,每周2次。
2.西医病因治疗参耳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