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中西医:耳部疱疮的诊疗
因外感邪毒,肝胆风热或湿热熏蒸所致。以耳周疱疹与耳痛为主要表现的耳病。多发于春秋季节,成人多见。
西医耳部单纯疱疹及带状疱疹属本病范畴。耳部单纯疱疹多伴发于肺炎、流感等急性热病中,故俗称“热疮”;带状疱疹又称膝状神经节炎,中医亦称“抱头火丹”。
[病因病理]
1.肝胆风热犯耳:外感风热邪毒侵袭,内应肝胆,随脉入耳,与气血搏结,致生本病。
2.肝胆湿热熏耳:素有肝胆郁热,复因外感风热邪毒入深,引动肝胆湿热,循经上蒸,搏结于耳。若湿热痹阻,可致窍络不通,或肌肉经筋失养,出现耳聋、口眼斜等症。
西医认为,本病属病毒引起。引起本病的病毒平时存在于人体,而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病。其中单纯疱疹病毒侵犯的部位以唇部多见,其次为鼻侧、颊部和耳部。耳带状疱疹病毒为嗜神经性病毒,主要侵犯膝状神经节、半月神经节、第Ⅱ、Ⅲ颈神经节。在临床上以沿膝状神经节的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特殊疱疹或伴面瘫、内耳症状为多见。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耳单纯疱疹
1.其病候有自限性,可不医而愈,但可反复发作。
2.初起时外耳皮肤先有轻度痒痛或牵紧感,数小时后开始出现散在性红斑,然后发生水疱。皮损多位于耳郭、耳周及外耳道口。
3.红斑处水疱为数个至数十个,如针头或火柴头大小,多集结成一束或几束,水疱可相互融合。疱浆初起透明,后变为稀薄脓液,然后干枯,如无继发感染则在1~2周后自行脱落而愈,不留痕迹。
4.急性期可有耳前、后淋巴结肿痛。
(二)耳带状疱疹
1.潜伏期:多有3~4日潜伏期,全身不适、体温微升、头痛,并见耳部不适、灼热或僵硬感。
2.初期:阵发性神经性耳痛并逐渐加剧,出疹前呈尖锐剧痛,甚则牵引头面、鼻、眼等部位。随着剧痛,在耳郭、外耳道,甚则鼓膜出现红肿。
3.疱疹型(亦称Ⅰ型):①出疹期:3~7日内红肿处出现小丘疹,渐转为成簇的疱疹。疱疹壁厚而坚固,疱浆初起透明,后转为混浊。随着局部肿胀的消退,疱疹干涸,或破裂流出血清样液而形成小溃疡并结痂。疱疹于7~10日后脱痂,留下淡红色素,后逐渐消退转正常。②出疹期有耳周淋巴结肿痛。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升高,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阳性。③疱疹脱痂后,耳部神经或灼热感、痒感可持续一段时间。
4.炎症累及第Ⅶ颅神经(亦称Ⅱ型,即疱疹型合并面瘫),多在疱疹出现后的第2~3日或延至7~9日出现面瘫。约占耳带状疱疹患者半数。
5.炎症累及第Ⅷ颅神经(即Ⅱ型合并听力障碍),常在面瘫同时或随后发生,多呈轻度的高频听力损失,可为永久性,耳鸣或有或无;或伴不同程度的平衡失调与恶心呕吐,眼震向健侧,但在急性期,症状多较严重。
6.炎症若累及第Ⅸ颅神经时,可出现咽部、腭部疱疹及严重的耳痛与咽痛;累及第Ⅹ颅神经时,可发生呕吐及心动徐缓等症。
[辨证论治]
1.肝胆风热犯耳证
主证:耳部灼痒、微痛,或有红斑、疱疹。伴周身不适,微发热,烦躁口苦,咽干,苔薄黄,脉浮弦数。
治法:疏风散邪,利胆清热。
方药:柴胡栀子散[233]加防风、菊花。
备选方:荆防败毒散[193]。
2.肝胆湿热熏耳证
主证:耳部剧痛,红斑、丘疹或水疱,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胁胀不适,舌红,苔黄,脉弦数或弦滑数。
治法:清肝解毒,通络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77]加减。
加减:酌加板兰根、大青叶、贯众增强抗病毒作用。耳部神经痛剧,加白芍、白蒺藜、乳香、没药之类柔肝祛风,行气通络止痛;大便秘结加大黄泻热通便;口眼斜者,合牵正散[201]或三蚣散[19]之类祛风通络;眩晕呕吐者,酌加天麻、钩藤、石决明之类潜阳熄风定晕。
[西药治疗]
主要用于带状疱疹。
1.阿洛昔韦,每次200mg,每天4次,口服。
2.合并颅神经病变者,配合维生素B族、血管扩张剂、烟酸、ATP、碘化钾等,有助于预防或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3.垂体后叶素5~10u,维生素养B12100ug,分别肌注,每日或间日1次。
4.对症治疗:耳痛者,可用镇痛剂,如消炎痛;耳鸣、眩晕可予镇静剂。
[外治]
1.水疱未破,可用三棱针刺破,可缓解疼痛。
2.保持局部清洁,预防感染:用三黄洗剂[21]外洗,再吹青黛散[165]。或用10%醋酸铝液湿敷、5%硫黄炉甘石洗剂、3~5%龙胆紫外洗或涂,再撒硼酸粉,纱布敷盖。
3.软膏剂:如无环鸟苷、氢化可的松、皮炎灵、5%白降汞软膏之类。
[针灸治疗]
体针法:取翳风、曲池、合谷、阳陵泉、太冲、血海,每次2~3穴,面瘫加刺颊车、下关,每日1次,留针30min。有助于止痛、促进痊愈和面神经功能恢复。
[预防护理]
保持局部清洁,勿搔抓患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