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封神演义》与《论语》的关系
《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是一部历史传说,主要以历史事实为基础。《风神演义》(以下简称《风神》)是一部神话小说,“关于自己的幻想”(鲁迅语)。两者看似风牛马不相及,因而几乎没人探讨两者关系。但笔者通过文本“细读”,发现从以下几方面看,《封神》的确受到了《三国》的极大影响。
一 《封神》与《三国》
首先从文本的文字看,两者有很多相同引语。
《三国》是元末明初作品,《封神》是明代中后期作品。因而两者出现相同引语,决不是偶然凑巧,而是后者作者创作时受到了前者的影响。下面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1.《三国》中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第3回、65回),《封神》也有之(第8回、36回、56回、57回、61回、85回);2.《三国》中有自古“有道伐无道,无德让有德”(第8回),《封神》也有之(第57回、63回、66回、95回等);3.《三国》中有“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第93回),《封神》也有之(第49回、57回、58回);4.《三国》中有“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第105回),《封神》也有之(第27回、33回);5.《三国》中有“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第66回),《封神》也常有“天命无常,惟有德者居之”(第69回、74回、85回、88回、94回、98回);6.《三国》中有“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第8回),《封神》也有之(第94回)。可以看出,相同引语在《封神》中出现的次数明显多于《三国》。此外,《封神》作者也深受《三国》的影响,多处提及“君不正臣投外国”(第8回、30回、31回、33回、34回、42回等)。
此处需作说明的是,尽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是《论语·八佾》中的原话,“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是《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和汉前书《六韬·文韬·文师》中的话,为表彰天下为公之义,但可以说,是《封神》受到了《论语》和《吕氏春秋》等的影响。因为从一个整体来看,它们和其它几句话:“天命无常,惟有德者君之”,“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仕”和“有道伐无道,无德让有德”等是紧密结合的。尤其是后两句,在小说文献上看,它们是源自《三国演义》的。因而,与其说《封神》受到《论语》和《吕氏春秋》的影响,不如说是直接吸收《三国》话语,受到它的影响。
其次是演义体的直接影响。
“演义”又写成“衍绎”。清人刘廷玑说:“演义者,本有其事而添设敷演,非无中生有者比也。”(《在园杂志》卷二)“本有其事”说明要有“史实”根据。而“演义”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周党传》:“博士范升奏毁党曰:‘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钓采华名,庶几三公之位。’”其中说的“演义”乃是指阐发经义。而我国古代历史题材的通俗小说皆标作“演义”,则是以《三国》为滥觞。
《三国》首开“演义”体例,并成为演义体范型。今所见刊本有的直接沿用“演义”一词,有的仍用史传的“传”字,如明嘉靖元年本为《三国志通俗演义》,黄正甫本为《通俗演义三国志传》,其实质都是演义体。它们的成书,带来了演义小说创作的高潮,如熊大木编的《通俗演义按鉴全汉志传》、《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夷白主人的《东西两晋演义》、钟山居士的《西汉演义》、谢诏的《东汉十二帝演义》、元素的《全汉志传》等。这些“演义”或“志传”大多有史实色彩。而今人多归入神魔小说的《封神》、《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在当时而言,不仅是命名上沿用“演义”一词,而且在实际写作中也沿用“演义”体例。如《封神》仍以史实为依据,写到了史书上提到的纣王宠妲己、好淫乐、建鹿台、造炮烙、修虿盆、兴酒池、起肉林、杀比干、囚姬昌、武王伐纣等大事,符合史实的基本框架,具有“演义”体的讲史性特征。只是与《三国》等演义小说不同的是,《封神》加入了作者更多的想象翅膀,更有神幻虚构色彩。
总之,《三国》对演义体的创建,有首开之功,我们不能不说后来者《封神》借鉴了《三国》的基本体例。
二 以仁君贤相或“弱君强臣”为人物塑造方式
先试述《三国》里的“仁君贤相”或“弱君强臣”的叙事思维。这是指它创造了仁君又兼是弱君的刘备与贤相又兼是强臣的诸葛亮的君臣模式。
《三国》中刘备与关羽张飞结拜弟兄,虽能出生入死,英勇杀敌,但和《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中鞭打督邮的粗豪刘备相比,不知要宽仁长厚多少倍。其刘备形象完全“道德”化了,以致于刘备为人处事、考虑问题时总以“德”为出发点。对于刘备的仁德形象,前人多有论述,不需笔者再费述。此处笔者强调的是他的“弱君”特征。正因为要突出刘之仁厚,也造成《三国》中刘备特别“弱”。他遇事常常“泪沾袍袖,衣襟尽湿”(第38回),或为民情感动,如携民渡江之时;或为求才动情,如求诸葛亮、赵云之时;或为失友悲伤,如关羽张飞之死时。他的哭和眼泪透射出他心肠既慈悲又软弱。不仅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