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中西医:口疮的诊疗
口疮亦称口疳、口破、口疡等,多因心脾积热,或阴虚火旺,灼伤口腔肌膜所致,是以口腔唇内、颊、舌、龈等处肌膜见豆大之小溃疡,周围红晕、表面凹陷,灼热疼痛,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相当于西医复发性口疮。
[历史沿革]口疮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素问·五常政大论》亦说:“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鼻窒口疡。”指出口疮发病与气候炎热变化的关系。
晋·王叔和在《脉诀·诊法》中提到:“右关沉实,脾热口甘,洪数则口疮。”认为口疮与脾热有关。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口疮的病因病理:“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阳,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脏腑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明确了口疮与热乘心脾的关系。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载治口疮方10余首,多是清热泻火之剂,用于治疗实火口疮。
宋·赵佶《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七中除了对实火口疮有所论述外,对虚火口疮也作了探索。指出;“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又有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不可执一而论,当求所受之本也。”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口齿》说:“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提出了虚火口疮的病机,并指出这种口疮不能用凉药治疗。
明·薛己《口齿类要·口疮》对口疮病机有进一步的论述,其谓:“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这种分上中下焦和寒热虚实辨证的方法,对口疮的治疗有重大指导意义;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指出:“总之,人之口破,皆由于火,而火必有虚实之分。”对口疮病因病理作了总的概括。
综上所述,口疮的发生,主要因心、脾二经病变。由于病情变化,或患者体质的差异,也可出现肝、肾等经病证。因此,在辨治时要抓住心脾肾三经为主。
【病因病理】
口疮内因多为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外因多为风、火、燥邪之侵袭。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主要在心、脾、肾三脏。
1.心脾积热蒸口: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操心劳神过度,情志之火内发,心火妄动,或过食辛辣厚味,脾胃积热;复感风、火、燥邪,引动心脾蕴热,循经上炎于口,灼腐黏膜,遂成口疮。也有因口腔不洁,风、火、燥邪侵袭,引动心脾经热,上攻于口而生疮者。
2.虚火灼口:素体阴虚,加以病后或劳伤过度;或思虑太过,真阴亏耗,伤及心肾。真阴不足,心肾不交,火失其制,虚火上炎,熏灼口舌肌膜而生疮。《寿世保元》卷六说:“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
3.阳虚口腔失养:素体阳虚,加以病后体虚,或劳倦内伤,或贪凉饮冷,或过食寒凉,损及脾肾之阳。阳气虚衰,虚阳上越,可使口舌生疮。
总之,口疮病位在口舌,其病机变化离不开“火”。或为实火,或为虚火。虚火之中可以是阴虚火旺,也可以是虚阳上越。
【临床表现】
[症状]口疮的主要症状是局部溃疡、灼热疼痛。然实证、虚证之不同,症状亦有差异。一般实证者起病急,病程短,局部疼痛较剧;虚证者发病缓,病程长,局部疼痛轻微,常有反复发作史。
[检查]实证者溃点大且数目多,溃疡面周围红肿突起,甚至融合成片。虚证者溃点小且数目少而分散,溃疡面周围微红微肿。
【辨证施治】
一、心脾积热蒸口证
[主证]口腔黏膜有如黄豆大小的溃烂点,表面色黄白,数目较多,甚者融合成片;周围黏膜红肿突起,中央凹陷,灼热疼痛,妨碍饮食。全身可有发热,口干而渴,口臭,心中烦热,大便干或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数等。
[证候分析]心脾热盛,火热之邪循经上攻口舌,灼腐黏膜,故令口舌生疮;热盛则溃烂点大如黄豆而数目多,甚则融合成片;热毒瘀积,故见疮周红肿突起;中央凹陷,灼热疼痛;由外感邪热入里引动心脾经热而表证未除,则发热;脾胃壅热,则见口干而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心经热盛,故觉心中烦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是心脾积热之象。
[治法]清心泻脾。
[方药]凉膈散。方中大黄、芒硝泻热通便;连翘、黄芬、栀子清膈热而解毒;甘草缓和上炎之火,薄荷载药上行,兼疏表邪。
若以心经热盛为主,可选用导赤散,以清心泄热,导热下行;脾胃热盛者、用清胃汤,以清脾泻热,凉血解毒;心脾经热并重时,拟导赤散和清胃汤合用,两清心脾。
二、虚火灼口证
[主证]口疮多生于舌根或舌下,溃烂面呈灰白,周围黏膜微红微肿,溃点小且数目较少。饮食刺激时痛,溃点此起彼伏,复发较快,兼有舌燥咽干而痛,头晕耳鸣,失眠,盗汗,腰膝痠软,舌质嫩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舌根及舌下属肾。肾阴不足,相火无制,上炎口舌,故见舌根或舌下生疮;证属虚火,故溃点小而数目较少且呈灰白,周围黏膜微红微肿;肾经从肺上咽喉夹舌根两侧,虚火上炎,咽喉受灼,故见舌燥咽于而痛;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