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中西医:慢喉痹的诊疗
慢喉痹是因脏腑之阴阳气血津液失调,咽喉失养,气血痰浊郁滞所致,以咽部微干、痒、痛不适等为主要表现的常见慢性咽病。本病病程长,症状时轻时重,顽固难愈。以往教科书一般认为多属虚火之证,故亦称虚火喉痹。
本病相当于西医慢性咽炎。
慢喉痹之名出于宋代《御药院方》卷9,所指症状不明。在古代文献中,本病属咽(嗌)干,咽喉不利、喉痹等范畴。类似于本病因机证治的论述十分丰富。如《素问·脉解》说:“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张仲景《金匮要略》说:“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后世医家如朱丹溪、薛己、赵献可、张介宾、张宗良等,对本病多有独到见解。
[病因病理]
1.阴虚咽喉失濡:肺肾阴虚,咽失濡养;或虚火上炎,灼烁津液成痰,痰热上扰咽喉。
2.郁热熏咽:肺脾郁热化火,循经上扰,清道不利为病。
3.气虚咽喉失养:肺脾虚弱,气血不足,清阳不升,咽失所养;或脾虚,湿浊不化,停聚成痰,痰湿阻滞咽喉。
4.阳虚咽喉失煦:肾阳亏虚,咽失温养;或命门火衰,阴盛于下,格阳于上,虚阳客于咽喉;或阳虚气化不利,津液凝结成痰,上干咽喉为病。
5.气郁咽喉: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脉络痹阻,咽喉不利;或肝郁犯脾,痰浊内生,上干咽喉。
6.血瘀咽喉:咽喉反复感受外邪,或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致久病入络,瘀血痹阻咽喉脉络,清道不利。
西医认为本病属咽粘膜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多为屡发急性咽炎,病程迁延而成,同时与局部及全身慢性刺激因素亦有密切关系。局部因素主要是慢性鼻炎致长期张口呼吸及鼻涕后流,经常刺激咽部;或受慢性扁桃体炎、龋病以及长期烟酒过度,或长期吸入粉尘、有害气体。全身因素包括各种慢性病,如贫血、便秘、下呼吸道慢性炎症,心血管疾病等引起咽喉局部病理改变等,均可诱发慢性咽炎。
[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病史:多有急性咽炎反复发作史,病程在3个月以上。
2.症状:咽部有各种不适感,如干燥、灼热、微痛、微痒、异物感、痰粘着感,或梗阻感等,时轻时重。常“吭喀”,或咳出少许粘痰,容易恶心作哕。上述症状因人、因证而异,轻重不一。
3.分型:根据局部体征可分三型,以前两型多见。
⑴慢性单纯性咽炎:①咽部粘膜充血肿胀或无明显肿胀;②粘膜表面可有络脉曲张呈网状,如古人所谓哥窑纹或秋海棠叶背;③喉底可粘有少许粘性分泌物。
⑵慢性肥厚性咽炎:①咽部粘膜充血、肥厚,以腭弓及软腭边缘明显;②咽侧索增粗而红;③喉底小瘰增生肿胀、呈帘珠状(帘珠喉痹),甚则融合成片,则称帘珠喉痹。
⑶慢性萎缩性或干燥性咽炎:①喉底粘膜干燥枯槁,甚则萎缩变薄,颈椎轮郭显露,表面色苍白发亮如蜡纸,亦有红而干燥者;②腭弓变薄,悬壅垂缩短变窄;③咽后壁或鼻咽部常有粘稠分泌物或脓痂附着;④咽部感觉及反射减退。此型患者常伴有鼻腔粘膜干燥、枯萎、结痂等类似改变,病重者甚至产生喉腔的类似改变有粘膜干燥、萎缩、枯槁、结痂等。
[鉴别诊断]
1.咽部肿瘤(包括舌根部及扁桃体肿瘤):早期常有咽喉异物感,仔细检查或追踪3~6个月当可排除。
2.血管性颈痛(颈咽痛症):多发生于一侧,颈动脉有压痛,空咽痛。
3.颈椎病:多有一侧头痛,耳鸣耳聋,眩晕。枕外隆凸的外下方有压痛点,头及颈部运动受限,均以一侧为重。X线颈椎照片可见颈椎病变。
4.茎突过长:咽部异物感,部位固定,有时呈刺痛感。用手指触诊扁桃体窝,常可触及坚硬条索状物或茎突的尖锐末端,X线茎突照片可以确诊。
[辨证论治]
1.阴虚咽喉失濡证
主证:咽干少饮、灼热,隐隐作痛,如痰或异物粘着感;常“吭喀”或咽痒作咳而有少许粘痰。午后症状明显。检查见咽部暗红少津,粘膜微肿,或有喉底小瘰高突,粒小紧束;或喉底粘膜干燥、萎缩变薄或苍白发亮。或伴头晕眼花、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午后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肺、胃、肝、肾阴虚之证。
治法:养阴清热,生津润燥。
方药:养阴清肺汤[215]加减
加减:喉底小瘰增生、侧索增粗者,酌加枳壳、香附、牡蛎,以助理气化痰散结;喉底粘膜枯萎明显者,酌加丹参、归尾、玉竹、麦冬、桑椹之类以助活血生新,养血润燥。
备选方:属肺阴虚者,亦可用养金汤[217]酌加玄参、桔梗之类;伴腰膝酸软,属肺肾阴虚者,可用百合固金汤[121]加减;若伴头晕耳鸣等,属肝肾阴虚者,或用杞菊地黄汤[147]加玄参、麦冬。
2.郁热熏咽证
主证:咽喉干燥,灼热,疼痛,异物感或痰粘着感,常“吭喀”或咳嗽有粘痰,容易引起干哕作呕。检查见咽部粘膜肥厚、暗红,喉底小瘰增生,颗粒肥大饱满,色暗红,喉底或有少许分泌物附着。口微干,小便黄,大便结。舌暗红,苔微黄,脉略数有力。
治法:清解郁热,养阴利咽。
方药:清金利咽汤[298]加减。
加减:粘膜肥厚、暗红者,酌加丹皮、赤芍、路路通、桃仁之类活血通络;小瘰增生者,合贝母瓜蒌散[47],或酌加海藻、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