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docx

高中历史教学: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宁远县第三中学 宁秀珍 【课标要求】 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进以及关税、个人所得税在中国的产生和实行。 【教学目标】教学目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时空观念:通过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赋税制度的演变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通过对赋税制度史料的研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精神。 历史解释:通过对每个朝代赋税制度的学习,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历史现象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从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与收回体会历史责任感、认同爱国主义精神;从个人所得税的制度培养依法纳税的公民意识。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本课面向的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已基本掌握通史知识,并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与适应。但由于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从秦汉时期到当代) , 专题性强(叙述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 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学起来会比较吃力。因此,需要利用有关史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了解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并分析中国赋税制度演变的的趋势和规律,认识不同时期中国赋税制度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历程 2.难点:关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起源和演变 【课前准备】前准课前准备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元朝纳粮彩绘壁画,右图是个人所得税宣传照。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反映了什么共同主题?对!赋税制度。那么,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状况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新课讲授】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教师阐述) 赋役制度: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向人民征收一定数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徭役而形成的基本制度,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税又分为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以户为主的财产税和以田亩为主的土地税和其他税。役主要是以丁男为主的徭役和兵役等。 (过渡)随着社会的变迁,朝代更迭,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不同的赋税制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 92-93 页内容,按照朝代顺序梳理各个朝代的赋役制度,完成表格。 (多媒体展示表格)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 朝代 赋役制度 秦汉 田赋、人头税、财产税 徭役:更卒、正卒、戍卒 魏晋-隋 租调役 前期 租庸调制 中后期 两税法 宋 两税法;募役法 元 租庸调与两税法,“科差” 明 明初 两税法 正统 金花银 后期 一条鞭法 清 摊丁入亩 学生完成表格,教师展示PPT并对秦汉赋税、租庸调制、摊丁入亩等知识做必要补充(见配套课件)。 合作探究1:两税法 材料一: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实行两税法的背景和内容,如何评价它? 背景:户籍损坏,人口不实;随意征收,赋税繁重; 贫富差异,流民增多;土地兼并、均田崩溃. 内容:①量出为入 ②简化税制(地税+户税) ③夏、秋两次纳税 评价:①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②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③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赋税制度有什么变化? 以人丁为征税对象变为以土地为征税对象。 合作探究2:一条鞭法 材料二: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明史·食货志》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一条鞭法”实行的背景是什么?概括“一条鞭法”的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