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川盆地凉山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
四川盆地庐山龙女寺的古殿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这是一个发育于早寒武世的早寒武世。它是在二叠纪之前形成的。它是从西向东的蜀乐山和龙女寺开始的。以志留系全剥蚀区计, 古隆起面积达6.25×104km2。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下古生界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 于1964年在古隆起西南翼斜坡发现我国第一个整装大型气田———威远气田, 产层为震旦系灯影组。自威远震旦系气田发现至2010年, 古隆起震旦系—下古生界长期是研究的重点, 并开展了持续的勘探, 遗憾的是始终未取得突破 (图1) 。
2011年7月, 该古隆起东段高石1井震旦系灯影组二段测试获天然气日产量达102×104m3;2012年9月磨溪8井下寒武统龙王庙组2套储层总测试日产气量达191×104m3。至此,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勘探在历经艰辛之后, 终于迎来震旦系重大新发现和寒武系龙王庙组历史性重大突破, 预示着古隆起震旦系—下古生界勘探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随着近两年的快速、高效勘探, 古隆起东段已经展现出一个纵向多产层、平面上集群式分布的特大型气藏群, 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超过4 400×108m3。
1 震旦-冷武系天然气的良好地质条件
1.1 优质烃源岩分布特征
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发育2类多套烃源岩, 分别是泥页岩类的震旦系陡山沱组泥岩、灯三段泥岩, 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沧浪铺组泥岩, 碳酸盐岩类主要是灯影组泥质白云岩。其中, 陡山沱组泥岩、灯三段泥岩、筇竹寺组页岩3套泥质烃源岩丰度高, TOC平均值分别达到2.06%、1.19% 和1.88% (表1) , 处于高—过成熟阶段;沧浪铺组泥岩和灯影组泥质白云岩TOC平均值分别为0.91%和0.61%。
震旦系—寒武系烃源岩厚度大, 优质烃源岩呈大面积广覆式分布。下寒武统泥质烃源岩厚度平均达140m, 盆地内分布面积15×104km2(图2) ;震旦系灯三段泥岩厚度介于10~30m;盆地内分布面积7×104km2;陡山沱组泥岩厚度介于10~30 m, 盆地内分布面积5×104km2。烃源岩除分布面积大外, 生烃强度和生烃量也大。
以下寒武统泥质烃源岩为例, 生气强度介于0~160×108m3/km2, 平均为40×108~45×108m3/km2(图3) 。更为重要的是古隆起高部位发育巨厚的寒武系烃源岩, 特别是高石梯西侧下寒武统泥质烃源岩厚度平均达400m, 生气强度达140×108m3/km2, 为古隆起区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近源成藏的有利条件。
1.2 几个优质储层重叠,分布广泛
震旦系—寒武系油气显示普遍, 取心普遍见溶蚀孔洞, 以古隆起东段高石梯—磨溪为例, 已发现灯影组和龙王庙组2套优质白云岩储层。
1.2.1 储层发育层种类
1) 震旦系灯影组以裂缝—孔洞型储层为主, 与丘滩复合体相关的藻凝块白云岩、藻砂屑白云岩是主要的储集岩类。储层岩心孔隙度平均值为3.86%, 最大值为9.88%;渗透率为0.005 4~9.03mD, 平均值为2.12mD。储层主要发育在灯二段和灯四段, 具有储层发育层数多、累计厚度大的特征。其中灯二段钻遇储层厚度为28~340m, 平均厚度为93.36m;灯四段储层厚度为47.75~148.23m, 平均厚度为88.54m。
2) 龙王庙组以孔 (洞) 隙型储层为主, 颗粒滩相砂屑白云岩是主要的储集岩类。储层岩心孔隙度平均值为4.78%, 最大值为18.48%;渗透率介于0.000 5~78.5mD, 平均值为4.24mD。储层厚度差异较大, 厚储层主要集中在磨溪地区, 单井储层厚度介于3.1~64.5m, 平均值为39.1m。
1.2.2 储层分布特征
有利储集相与溶蚀作用的大面积叠合决定了震旦系—下古生界储层具有大范围叠置连片分布特征。
1) 震旦系储层发育分布受丘滩相与表生溶蚀作用叠合改造控制, 在桐湾多幕运动影响下, 灯影组普遍受到表生期风化壳岩溶的影响, 储层普遍发育, 具有连片大面积分布特征。根据初步的预测成果 (图4) , 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四段储层 (大于50 m) 分布面积达2 200km2;若以磨溪2 2井灯四段气层底界海拔-5 230m为边界, 西部以灯四段尖灭线为界, 灯四段含气面积已达7 500km2。
2) 龙王庙组储层发育分布受颗粒滩体和溶蚀作用控制, 特别是古隆起区加里东末期表生岩溶对储层发育影响强烈, 古隆起区大面积发育的颗粒叠合表生期的顺层溶蚀形成了大面积发育的优质储层。根据初步的预测成果 (图5) , 威东—高石梯—磨溪—龙女寺地区龙王庙组储层 (大于20m) 分布面积为6 510km2。
1.3 高石梯—大型鼻状隆起背景上发育的多种类型圈闭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