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看唐人对武则天的评价——兼论唐诗的自由品质和现实精神.docVIP

从诗歌看唐人对武则天的评价——兼论唐诗的自由品质和现实精神.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诗歌看唐人对武则天的评价——兼论唐诗的自由品质和现实精神 武则天的功过是非历来备受争议,但前人的研究多基于历史典籍或小说、戏曲、影视作品,而诗歌却未受到重视。唐代诗歌对武则天持普遍歌颂的态度,这与唐文、唐史有所不同,也与后世诗歌存在很大差异。究其原因,一是诗歌不同于公文,与政治关系相对疏远,更多地反映了诗人的本真情感;二是唐代武则天形象还未经过后代史学家和理学家的歪曲;三是唐诗并不关注武则天那些没有现实借鉴意义的私生活。唐代关于武则天的诗歌体现了唐诗可贵的自由品质和现实精神。 武则天;评价;唐诗;自由品质;现实精神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功过是非历来备受争议。对此,许多学者都曾撰文作过分析,代表性的如《中国文学中的“武则天现象”》,[1]依据唐宋以来小说、戏曲、当代影视剧作对武则天形象的塑造,考察了历代对武则天的态度。《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2]则依据历代史学典籍,探讨了各个时期对武则天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论古人的武则天地位观》[3]也以史学文献为线索,分析历代对武则天身份的定位。当然,史学上对武则天的评价由于标准不同结论会有很大差异,当代著名史学家吴晗就曾提出评价武则天应依据唐人对她的态度,而不应该相信宋以后的传统看法。[2]然而即便在研究唐人对武则天的态度时,也都未将唐代诗歌列为考察对象,致使材料不够丰富全面,研究分析不够立体,甚至结论也出现一些偏颇。因此,有必要考察相关的唐诗来了解唐人对武则天的认识。 一、初唐有关武则天的诗歌 早在身为皇后时,武则天就参与政事,①并且处事得体,常能称高宗旨意,与高宗一起受到了文人的歌颂。卢照邻于高宗总章二年(669)写下了《中和乐九章》,[4](P141)其《歌中宫第五》全诗均为歌颂武后之辞:“祥游沙麓,庆洽瑶衣。黄云昼聚,白气宵飞。居中履正,禀和体微。仪刑赤县,演教椒闱。陶钧万国,丹青四妃。河洲在咏,风化攸归。”[5](P47)诗写武后履行正道、持守冲和的性格,是举国的楷模、后宫的榜样,具有后妃之德。特别是她还“陶钧万国”,治理天下。《总歌第九》又曰:“明明天子兮圣德扬,穆穆皇后兮阴化康。”[5](P48)对武后的总体评价是具有女性的一切美德。对于渴求仕进的诗人来说,迎合最高统治者心理写下一些阿谀之辞是可以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他对武后“陶钧万国”的公然赞美,反映了在武后参与政事多年后,朝野上下对其行政能力的认可,也体现了当时政治观念的开放,对女性参政持接受态度。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武则天身上,寄托着那些像卢照邻一样才高位卑者的希望。 武则天正是在参政过程中逐步扩大了自己的权力,以至后来将群臣的生杀予夺甚至于太子的废立大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武则天次子李贤的《黄台瓜辞》就是一个例证:“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6](P67)据《旧唐书·承天皇帝倓传》,武则天为夺取政治大权“鸩杀孝敬”,很快又立雍王贤为太子,“贤每日忧惕,知必不保全,与二弟同侍于父母之侧,无由敢言。乃作《黄台瓜辞》令乐工歌之,冀天后闻之省悟,即生哀愍”。[7](P3385)虽然关于孝敬皇帝李弘的死因,司马光认为难以确定,但这首诗歌却流传下来,被《全唐诗》收录。此诗反映了武则天善弄权术,具有铁一般的手腕,为执掌政治大权甚至连亲生儿女也不放过,也说明了她在高宗晚年即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 成书于玄宗时期的《朝野佥载》,记载了许多武则天时期的逸闻轶事,其卷四收录了两首嘲讽武则天用人政策的民间歌谣: 则天革命,举人不试皆与官,起家至御史、评事、拾遗、补阙者,不可胜数。张鷟为谣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杷推侍御史,椀脱校书郎。”时有沈全交者,傲诞自纵,露才扬己。高巾子,长布衫。南院吟之,续四句曰:“评事不读律,博事不寻章。面糊存抚使,眯目圣神皇。”遂被杷推御史纪先知捉向左台,对仗弹劾,以为谤朝政,败国风,请于朝堂决杖,然后付法。则天笑曰:“但使卿等不滥,何虑天下人语?不须与罪,即宜放却。”[8] 此处两首歌谣后均为《全唐诗》所收。它反映了武则天为收揽人心滥授官职的现象:举人可以不试直接为官,以致官员泛滥,而这些人又大多不学无术,不堪任选。歌谣甚至直接嘲讽武则天“眯目”糊涂。武则天改革科举,开创殿试,不论出身,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做法常为后世赞赏,但这难免会出现用人过滥的现象。不过从这两首歌谣的背后我们仍可看出:一方面,当时文禁松弛,整个文化和舆论环境都比较宽松,士人对政治有信心,有参与的热情,才会出现此类讽谕时事的歌谣,它体现为一种善意的规劝,对革除弊政的期待,而非否定性的批判。另一方面,武则天在直接面对这样的嘲讽时,不是大发雷霆,而是表现出莫大的宽容,体现出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君主执政的自信心和“观政听谣”的胸襟气度。当然,还有一些歌谣,诸如“红绿复裙长,千里万里犹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