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侗族大歌的生态学解读
侗族歌曲是侗族人民经常唱歌的总称。根据侗族语言,侗族歌曲被称为“歌的嘎老”或“歌的嘎老”。“加”是歌曲的意思,“古”是伟大的,有着巨大的观众和声音。这是一首影响深远的流行歌曲。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侗族大歌的主要特点。就其旋律和演唱艺术而言,可以算是侗族歌谣艺术中最高级的品种之一,特别是歌的多声部曲调,为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是中外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的珍品。而且,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它还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然而,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侗族大歌正濒临消失的危险,如不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它必将像其它珍稀“物种”一样很快从这个地球上消失。因此,在我们看来,极需对侗族大歌及其生态环境进行切实的保护。
一、 多圈层系统系统系统运动的生态性
侗族大歌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存在于以族系和地域为特征的自然生态和以侗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为载体的人文生态的多圈层系统运动之中。因此,它不能离开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圈层——侗族区域的生态环境。
(一) 藏族音乐文化的长期传承与发展
自然生态可以构成多民族音乐之间交流的“场域”,更是某一个具体民族音乐生成的原生地带。大歌的产生和发展必然离不开侗族区域板块的自然生态环境。
侗族区域板块,主要是指侗族居住相对集中的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交界的地区,包括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锦平、三惠、镇远、剑河、玉屏、铜仁、石阡等县(市);湖南省的新晃、靖州、通道、会同、芷江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侗族总人口约260万,其中分布最多的是黎平县,有30多万,占侗族人口总数的13%以上。侗族区域板块分为两大区,即北部方言区和南部方言区。侗族大歌目前主要流行在南部方言区的第二土语区,流传面积1000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
侗族主要聚居在我国大西南的东缘,西属云贵高原苗岭山脉,南有九万大山和越城岭,在苗岭、雪峰山、九万大山之间,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的第二台阶,是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侗族地区的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区,由于山高谷深,内部气候呈垂直分布,有的地方差别极大,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同时,由于苗岭、雪峰山等起着屏障作用,北方寒流较少深入,冬无严寒,而南方湿润气流充分覆盖,雨量充沛,夏无酷暑。适宜各种植物生长,是宜林宜牧的理想宝地,也是大歌得以产生和保存的上佳之地。侗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寨前碧水长流,潺潺有声;河边榕树挺立,铺天盖地,处处鸟语花香,林涛声声。侗族这勤劳朴实的民族由于长期在这种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优美的田园生活环境和单纯的男耕女织的农业劳动生活,容易使歌手们对周围环境那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的大自然和声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广阔的联想,并且这种自然的和声必然会形成他们本能的无意识的模拟对象,成为直接认识和模仿的音乐雏态。这些就形成了侗族产生和声、复调音乐的自然生态阐释。
同时,也因侗族区域板块处于我国大陆东部板块和西部板块的结合部,从而形成了相对的地理性封闭,历代中央王朝在此地区仅“入版图存虚名”而已。新中国成立后,侗族区域分成三大块,分属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由于分属三省区管辖,三大地区的地理位置都处在各省区最边缘地区,形成了长期以来的发展死角。虽然解放以来,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侗族地区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实施下,经济、社会、文化、交通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其发展与全国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各县仍然处在封闭型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落后状态。这种经济社会落后状态成了侗族人民在自然、人为等多种因素的逼迫下,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传承中,在西南高原和大山中寻觅到了更易于保存、保留的自己民族文化——大歌的自然生态背景。
(二) 丰富的民间文化生态
侗族之所以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侗族大歌,这同样和侗族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生态分不开的。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的语言、民俗、建筑、地方制度和伦理等文化体系,成为侗族大歌生存的良好文化生态环境。
1、 关注旋律音色的调节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思维形成的载体。侗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区,侗族大歌目前主要流行在南部方言的第二土语区。全民均可演唱的大歌音域不宽,音调起伏不十分强烈,尤其注重歌唱时语言本身的调值变化和发音准确。侗语本身调值极为丰富,这一土语区语言有6个舒声调和4个促声调,字与字之间在发音上需要通过细致的训练,才能在歌唱中准确的使用和表现。因此,有人说听侗家人讲话,如听歌声一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复习课件(语法知识含部分练习).ppt VIP
- Siemens西门子家电iQ300 滚筒洗衣机 9 kg 1200 转 分钟 WB24UMZ01W 使用 安装指南_2.pdf
- 子网掩码与子网的划分.ppt VIP
- 安徽多层商业建筑工程项目冬季施工方案.doc VIP
- 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DFMEA).xls VIP
- 矿建工程监理月报.doc VIP
- 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pptx VIP
- 最新国学《弟子规》ppt精品课件.pptx VIP
- 从村寺_祠堂看宗族对土族乡村社会_省略_制_基于景阳镇李氏土族的田野调查_张兴.pdf VIP
- 《金融经济学二十五讲》课后习题及答案.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