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周盆地山林宗火山岩的地层层序及区域变化.docxVIP

西藏林周盆地山林宗火山岩的地层层序及区域变化.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藏林周盆地山林宗火山岩的地层层序及区域变化 西林宗火山岩(及其相当的火山岩系)作为一系列中酸性火山岩系广泛分布在冈土斯-温茨岩带南部,构成了冈土斯-温茨火山岩带的主体岩系。岩石学特征及其下伏层之间的区域不完整,包括丰富的信息从板块滑动机制向大陆碰撞机制转变的信息,因此它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赞赏。多年来,许多科研单位和学者先后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地层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工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地层划分和时代厘定,特别是刘鸿飞在拉萨地区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林子宗火山岩进行了系统划分,确立了区域地层层序的基本格架。然而,对林子宗火山岩的地层划分和时代归属依然存在分歧,特别是新一轮地质调查以来,许多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都涉及到林子宗火山岩或层位相当的火山岩,地层划分方案的差异更为明显髴。 林周火山沉积盆地位于冈底斯东段,是林子宗火山岩的命名地,地理上构成一个完整的火山断陷盆地。盆地中火山地层连续,共分为3个组:典中组、年波组和帕那组髵,各组间界面清楚,露头完好,与下伏地层不整合面清楚,是研究林子宗火山岩的最佳场所之一。笔者在2000年和2001年对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填制出盆地1∶5万火山地质图(图1),发现林子宗火山岩较原划分层序复杂得多,典中组底部新发现厚层流纹质碎屑岩,年波组顶部新厘定出钾玄岩,帕那组底部发现球粒流纹岩和枕状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各组中发现有河湖相红色泥岩沉积,整体喷发-沉积规律性更加明显。因此,有必要重新阐述林周火山沉积盆地林子宗火山岩的层序,提出点滴看法和认识与各位同仁进行交流。 1 上白垩统兴国期碎屑岩结构 林周盆地内林子宗火山岩分为3个组,自下而上依次为典中组、年波组和帕那组,岩石类型繁多,主要由安山岩、英安岩、粗安岩、钾玄岩、流纹岩和相应的火山碎屑岩夹灰岩及河湖相沉积碎屑岩组成,其下部不整合覆盖于上白垩统设兴组紫红色泥岩及粉砂岩之上,上部被断裂切断(图1),总体上呈东西走向带状、北倾产出。根据岩性发育特征及不同岩性组合之间的接触关系,结合区域已有研究资料,将林子宗火山岩的3个组进一步划分为8个段(图2)。 1.1 电子组a1d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典中组可分为3个岩性段(图2)。 (1) 流纹质火山碎屑岩 典中组一段属本次工作新厘定的地层,主要出露于盆地西部凯布乡一带,分布局限。其岩性为一套流纹质火山碎屑岩,包括熔结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其下部角度不整合覆盖在设兴组红色泥岩之上(图3),局部出现底砾岩,上部与典中组二段安山岩整合接触。林周县凯布一带典中组一段实测剖面(本项目测制)层序如下。 (2) 火山碎屑岩类 典中组二段分布范围最广,占盆地典中组出露面积的3/4以上,是典中组的主体岩性段。其岩性主要为一套安山质及英安质火山岩系(图4),熔岩类主要为辉石安山岩、英安岩、粗安岩等,岩石灰黑色,斑晶含量较少,一般少于10%;火山碎屑岩类包括晶屑凝灰岩、角砾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和火山集块岩,晶屑含量较高,多在30%左右。与晚白垩世设兴组(K2sh)接触地带,底部发育薄层底砾岩,砾石呈浑圆状,主要为设兴组红色砂质泥岩。林周盆地嘎那棍巴—吓棍巴一带典中组二段(E1d2)地层剖面如下。 (3) 上古生代陆内扇相砾岩的出现与早期地层格局 典中组三段为本次工作新厘定的地层,主要分布于强嘎乡一带,岩性特征表现为湖相红色泥岩与辉石安山岩互层,夹石英安山岩,顶部出现扇相砾岩沉积。该段下部与典中组二段整合接触,其划分标志是底部复成分砾岩的出现和上部沉积夹层的出现,并逐渐增多。另外,该段地层岩性横向上(向西)紫红色泥岩增多,厚度增大。林周县强嘎乡一带典中组三段火山岩(E1d3)地层剖面(图5)如下。 1.2 沉积相与岩系 年波组主要分布于盆地中部那木棍巴—冲嘎—吓棍巴一带,呈东西向带状贯穿盆地。该组地层与下伏典中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总体上为一套中、酸性火山-沉积岩系,自下而上可以分为3个岩性段。 一段为薄层灰岩与泥灰岩及流纹质凝灰岩互层。薄层灰岩黄褐色,单层厚度10~30 cm,含生物碎屑,局部可见泥裂构造和瘤状风化现象,灰岩层延伸稳定;泥灰岩呈褐色,薄层状,泥质成分含量较高;流纹质凝灰岩多呈灰白色,晶屑和玻屑含量不等,局部为流纹质熔结凝灰岩。该段底部常有底砾岩,砾石主要为安山岩及安山质凝灰岩,厚度变化较大;顶部为流纹质玻屑凝灰岩,灰白色,厚度10余米,延伸稳定,可作为标志层。 二段为凝灰质砂岩、粉砂岩及泥岩夹凝灰岩和(泥)灰岩。凝灰质砂岩中常含角砾,角砾一般较小,主要为安山质火山岩。岩层常具有正粒序层理。顶部出现薄层杂色凝灰岩。整段岩系沉积层理发育良好,下部与年波组一段平行接触,局部发育河道沉积。 三段下部为辉石角闪玄武安山岩、黑云母玄武安山岩及安山质凝灰岩、火山角砾(集块)岩,向上变为

文档评论(0)

uyyyeuury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文档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