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皖盆地红层软岩嵌岩桩静力试验研究.docxVIP

湘皖盆地红层软岩嵌岩桩静力试验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湘皖盆地红层软岩嵌岩桩静力试验研究 1 红层嵌岩桩的基岩环境地质特性 红色层是一个具有主要红色基调的岩石层,在中国西南、华南、华亭和西北等广大地区分布非常广泛。这些地区的原始地貌多为丘陵或河流阶地,覆盖层厚度较小,红层常被选作桩基持力层。但因成生时代和成岩环境影响,其地域特性相当明显,不同地区红层嵌岩桩的荷载传递特性和破坏模式与硬质岩石中的嵌岩桩截然不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并不适用。 湘浏盆地是我国东南丘陵中的一个地洼盆地,为湘中丘陵与洞庭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占盆地60%以上的基底岩石为白垩系—第三系沉积的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砂砾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普遍小于5MPa,属极软岩至软岩范畴。基岩顶板埋深一般为8.0~15.0m,为该地区高层、超高层建筑及大型桥梁的桩基持力层。本文通过湘浏盆地红层中的4根人工挖孔灌注桩的应力测试和静力试桩资料,分析了红层嵌岩桩的荷载传递性状,得出了一些有实用价值的结论。 2 单链垂直静载试验 2.1 试验桩的材料 场地系红层丘陵经人工填挖整平而成。地基土由稍密状人工填土、硬塑状粉质粘土、中密状卵石及白垩系泥质粉砂岩组成。按风化程度基岩分为强风化和中风化两层,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的天然单轴抗压强度R0=0.8~1.2MPa,中风化层R0=3.5~5.2MPa。试验桩为人工挖孔灌注桩,桩径1m、桩长14.8~24.7m,桩端不扩底,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采用混凝土护壁,桩端持力层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根据填方厚度分为A、B两区,分别布置试验桩两根,试桩编号依次为A1、A2、B1、B2(表1)。 2.2 大直径桩荷载传递特性分析 载荷试验采用最大加载为24000kN的锚桩钢梁反力架系统(表2)。由Q-s曲线(图1)可知,加载至设计荷载15000kN(其中,B1桩加载至18000kN)时尚无明显破坏迹象,Q-s曲线无明显拐点,属缓变型,符合大直径桩的荷载传递特性。 3 赤浮岩石桩超载释放规律 3.1 桩身轴力分析 采用应力应变计时,试桩各截面的轴力Qi按式(1)计算: Qi=Aσi=AEεi(1)εi=k(f2i?f20)(2)Qi=Aσi=AEεi(1)εi=k(fi2-f02)(2) 式中,σi为i截面在各级荷载下的轴向应力;A为桩身截面积(m2);E为混凝土的弹性模量;k为钢弦式应变传感器系数;f0为加荷前的钢弦振动频率(Hz);fi为各级荷载下的钢弦振动频率(Hz)。 当采用滑动测微计时,为消除局部测量误差引起的离散,经过断面修正和应变曲线的约束样条拟合进行磨光处理。式(1)中的E为第i级荷载下相应应变量级下的弹性模量Ei(GPa);εi(z)为第i级荷载下桩身z处的应变(με)。 各桩在各级荷载作用下的桩身轴力沿桩身的分布曲线见图2。由试验结果可知:(1)在桩顶荷载作用下,各桩桩身轴力沿深度呈非线性递减,沿深度分布曲线呈“倒三角形”,反映出摩擦桩的特征。(2)地层条件和桩长对轴力分布的影响:桩侧土强度愈高,其侧阻力随荷载增加发挥愈好,反之,担承的桩侧阻力愈小。 3.2 平均侧阻力qi计算 桩侧摩阻力Fi按下式计算: Fi=Qi?Qi+1(3)Fi=Qi-Qi+1(3) 实践中,常用的是各截面间的平均侧阻力qsi,按式(4)计算: qsi=FiπDli(4)qsi=FiπDli(4) 3.2.1 b、b桩侧阻力 由侧阻力沿桩身随荷载变化曲线(图3)可以发现:A1桩最大摩阻力处于桩端、呈递增型,A2桩最大摩阻力处于约2/3桩深处、呈单峰型;B1、B2的侧阻力主要由强风化和中风化岩承担。测试结果与相应土层的规范经验值对比表明:填土、粉质粘土和卵石层的极限摩阻力与经验值接近,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的上限值较JGJ72-2004高出近50%(表3)。试桩时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的侧阻未充分发挥,其值尚有一定的潜力。 3.2.2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特性 由图4可知:(1)加载过程中不同土层的侧阻力发挥性状不同:风化岩呈递增趋势,表现为加工硬化特征;素填土及粉质粘土到达峰值后略有减小并趋于稳定,呈加工软化型特征。(2)桩侧阻力峰值的出现既与加荷大小有关,亦与桩侧土的性质有关:A区粉质粘土侧阻力峰值在桩顶荷载9000kN时出现,B区粉质粘土却在6000kN时产生,说明A区的厚层填土分担了部分上部荷载;又如桩A1、A2的卵石层厚仅0.50m,其曲线隐约呈双峰型态,桩B1、B2卵石层厚1.10m,侧阻力几乎在加荷伊始便近极限,呈直线分布。(3)嵌岩段侧阻力的变化曲线因覆盖层特性而异:A区嵌岩段侧阻力随荷载增加而呈等幅增加;B区因上覆土层薄,侧阻力主要由嵌岩段承担,受岩石刚度影响,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的增加频度明显高于强风化。总体上看,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呈现“双曲线”形态,具加工软化特点;中风化

文档评论(0)

uyyyeuury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文档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