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朔方试验站与朔方道行军大管辖
朔方使节是唐朝建立的十个边境使节之一。在阿斯兰起义之前,他和范阳使臣可以被称为三个强大的宫殿。安史之乱中,唯一能与安史叛军相抗衡的,也只有朔方军。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在藩镇势力急剧膨胀的形势下,朔方节度使却走向了衰落。朔方节度使的历史,无论是对于唐代藩镇问题的研究,还是对于西北地方史的研究,都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朔方节度使的基本情况进行一些考察。
一、 汉初的朔方节
唐朝从睿宗时起,为了防御吐蕃、突厥、契丹军队的进犯和镇压边地各族人民的反抗,开始在沿边地区设立节度使。《新唐书》五O《兵志》载:
夫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日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日道。……·一其军、城、镇、守捉皆有使,而道有大将一人,曰大总管,已而更曰大都督。至太宗时,行军征讨曰大总管,在其本道曰大都督。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名官。景云二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自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
这段记载虽然疏略,却也基本勾画出了节度使的起源情况,即藩镇军队由边防军发展而来,节度使由行军大总管演变而来。
朔方节度使是由朔方行军大总管演变而来石但是关于它建立的时间,史籍却有不同记载。《唐会要》七八《节度使》条载:
开元元年十月六日敕:朔方行军大总管,宜准诸道例,改为朔方节度使。
而《新唐书·方镇表》、《资治通鉴》卷二一二则均把朔方节度使的设置时间列入开元九年(721)之下。据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开元九年以前,朔方道长官均称“大总管”或“行军大总管”,开元九年之后始出现“节度使”、“节度大使”的称号,可见后者当是。岑仲勉先生认为,《会要》元年之“元”字为九年之“九”字之误(《唐史余渖》二),亦是。不过,在开元九年以前,朔方行军总管实际上已经在行使节度使的权力。如开元二年(714),朝廷命王唆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令“丰安、定远、三城等军及侧近州军,宜依旧例,并受唆节制”(《唐大诏令集》五九《王睃朔方道行军总管制》),这同节度使初期的权力基本没有什么区别。而且既然是“旧例”,则不始于开元二年,而当始于这些军、城建立之时①1。
朔方节度使的管辖范围,除节度使治所灵州(今宁夏灵武县)外,主要还领有单于大都护府,夏、盐、绥、银、丰、胜六州,经略、丰安、定远、振武、天德等军,东、中、西三受降城等。这些府、州、军、城分布于今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和宁夏地区。此外,从开元二十二年至至德元年(734-756),朔方节度使兼关内道采访处置使,先后又增领泾、原、宁、庆、陇、鄜、坊、丹、延、会、宥、麟、邠等州,这些州大都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地区。这样,朔方节度使在全盛时期,统辖了今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和中部、宁夏全部、甘肃东南部的广大地区,成为雄据北方的一个强藩大镇。
二、 游牧民族具体的兵制
唐前期实行府兵制,边兵主要由“寓兵于农”的府兵和临时征行的“兵募”组成,他们都有一定的年限,年满即解甲归农2。朔方军也不例外。如景龙二年张仁愿筑三受降城时,“表留年满镇兵以助其功,时咸阳兵二百余人逃归,仁愿尽擒之,一时斩于城下”(《旧唐书·张仁愿传》),景云二年(711),解琬复任朔方军大总管,分遣随军要籍官张冠宗等“校料三城兵募,于是减十万人,奏罢之”(《旧唐书·解琬传》)。都说明了这一点。这虽是朔方节度使建立以前的事例,然朔方节度使建立以后的情况当亦如之。开元二十五年(737),朝廷下令:“自今已后,诸军镇量闲剧利害,置兵防健儿,于诸色征行人内及客户中召募,取丁壮情愿充健儿长住边军者。”(《唐六典》五兵部郎中员外郎条)从此,朔方军同其他边军一样,由职业雇佣军“官健”取代了过去寓兵于农的府兵和临时征召的兵募。这些职业雇佣军,有的来自本地,如韩游瑰,“河西灵武人,仕本军,累历偏裨”(《旧唐书·本传》),有的则来自外乡,如冯河清,“京兆人也,初以武艺从军,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旧唐书·本传》)。他们都久在军戎,“不习农桑之业”,到后来都父死子继,“皆成父子之军”(《唐大诏令集》六五《叙用勋旧武臣德音》)。而在这里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朔方军中大量的少数民族将士。
朔方节度使的管辖区,是唐王朝的北部边疆,也是内地汉族人民同漠北游牧民族人民进行交流的主要场所。特别是贞观四年(630)唐击败东突厥政权后,把内附的突厥部落安置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的广大地区,这恰恰主要是朔方节度使的管辖区。以后,随着内附部落的增多,唐政府在灵、夏二州之间设置了鲁、丽、含、塞、依、契等“六胡州”和几十个侨置州、都督府。据《旧唐书·地理志》对其中十四个侨置州和都督府的统计,共计户五千七百三十九,口二万四千另三十四。“六胡州”的人口更多。如开元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