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2
以诗证史
——再思甲午中日战争
湛江市第二中学 刘洪娜
一、设计思想
2017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五个历史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傅斯年说:历史学就是史料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我打算以描述甲午的诗词为史料来审视甲午战争,并辅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原则,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授对象是广东实验中学天河校区2018届高一年级新生,基础较好,没有选科,初中已经学过甲午中日战争,了解战争基本情况。因此,教学此课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当补充通史方面的知识加强深度等。
三、课程标准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失败原因和结果。
②.理解:黄海海战,表明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过程与方法:
①. 进行史料研读、课堂讨论、问题探究,提高学生主体地位,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②.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针对本课战场多的特点,课前可以运用动画演示战场经过,再现这一历史场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背景分析,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才带给我们无穷灾难,民族国家独立自强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②.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军事武器技术落后,是我国被动挨打遭受屈辱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树立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意识。
③.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争。中国近代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远激励中国人民继续前进。培养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七、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
教学活动(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多媒体展示:谭嗣同《有感》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昊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提问:谭嗣同为何而愁?四万万人为何而哭?
学生回答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引出本课主题甲午战争
讲授
新课
一、甲午初印象
师问:1、请各位结合教材和初中所学,说明甲午战争的时间,过程。
2、与黄遵宪的甲午组诗对照战争过程,有何差别?
多媒体展示:
黄遵宪甲午组诗名称:《悲平壤》、《东沟行》、《哀旅顺》、《度辽将军歌》、《哭威海》、《降将军歌》、《马关纪事》、《台湾行》。
教师总结:黄海战役和辽东战役各有两首,为重要战役。
教师过渡:甲午战争的结局我们已知,中国战败,惨败。但是大家知道吗,战前,中日的海军实力对比吗?
学生阅读教材,回顾知识回答问题。
通过自主完成问题,掌握甲午战争的过程。
二、甲午战败原因
材料1 大清帝国这支海上武装,居世界海军的第八位。排名仅次于英美俄德法西意七大列强。……然在甲午前夕,日本海军全部吨位炮位及海战潜力,实远落我后;在世界排名仅为第十六位。按资料分析,清日对阵,日海军断非我之敌手也。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师问?中国战败原因为何?
材料2 从此华船匿不出,人言船坚不如疾,有器无人终委敌。 《东沟行》材料3 海与陆,不相容。敌未来,路已穷。噫吁戏,海陆军。人力合,我力分。如蠖屈,不得伸。如斗鸡,不能群。
摘编自《哭威海》
材料4
材料5 辽东失守,战场转移到威海。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无权指挥山东防务。山东巡抚李秉衡与淮系有隙,坐观北洋覆灭。北洋鏖战日人,而南洋水师不救。广东水师驰援是因为时任两广总督李翰章乃李鸿章之兄。
—姜明《龙旗飘扬的舰队》
材料6铜柱铭功白马盟,邻国传闻犹胆颤。自从弭节驻鸡林,所部精兵皆百炼。人言骨相应封侯,恨不遇时逢一战。岁朝大会召诸将,铜炉银烛围红毡。酒酣举白再行酒,拔刀亲割生彘肩。自言平生习枪法,炼目炼臂十五年。目光紫电闪不动, 袒臂示客如铁坚。
摘编自《度辽将军歌》
材料7 两军相接战甫交,纷纷鸟散空逃营。
弃冠脱剑无人惜,只惜腰间印未失。
材料8 三十六计莫如走,人马奔腾相践蹂。
……
一夕狂驰三百里,敌军便渡鸭绿水。
一将囚拘一将诛,万五千人作降奴。
《悲平壤》
材料9 陈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中历史:必修III(考点2 汉字的起源、演变与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专题十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ppt
- 高中历史:必修III(考点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专题九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
- 高中历史:必修III(考点1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专题十一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ppt
- 高中历史:必修III(考点1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专题十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ppt
- 高中历史:必修III(考点1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ppt
- 高中历史:必修III(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专题九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
- 高中历史:必修III(考点1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专题十二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和近现代科学技术.ppt
- 高中历史:必修I(考点4 人民解放战争)专题十八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ppt
- 高中历史:必修I(考点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专题十四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ppt
- 高中历史:必修I(考点3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专题十八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ppt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