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善不受报义看施道生的佛教伦理思想
蔡道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僧侣。他的生活信息可以在《三威记》、《高僧传》、《刘宋晖传》、《龙光寺李道生传》等书中看到。许多圣人已经详细区分了这一问题,并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和作品理论。
道生大约生于365年,公元434年卒于庐山,世寿70岁。2本姓魏,钜鹿人,寓居于彭城。道生幼而聪颖若神,为父所爱。后随竺法汰出家,受业佛道。年至志学便可登座开讲,至受具戒之龄,声名遍于区夏,王公士族莫不钦承其高识。慧琳在道生《诔》中描述其行为性格为“性静而刚烈,气谐而易遵;喜舍以接诱,故物益重焉。”①3可见道生生性沉静和顺,但又不失刚烈而容易使人遵从,行善施舍以接人待物,所以为世人所尊重。
道生一生佛教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公元397年前后前往庐山,学习僧伽提婆所译《阿毗昙心论》之小乘有部学说;二、405年左右至408年,前往关中随鸠摩罗什学般若之学;三、409年重返建业,至434年卒于庐山,期间阐发众说,尤以涅槃佛性之说最为显著。
道生著述颇丰②4,但他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声名最著的主张是“顿悟成佛义”与“阐提有性说”,二者都和《涅槃经》中佛性思想有关,这也是道生被后世尊称为“涅槃圣”的原因。③5但善发“珍怪之辞”④6的道生,他的其他很多佛教观点也都异于时论而合于佛理,为时人推崇,其“善不受报义”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善与恶是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对善恶行为结果的思考,一直以来都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伦理中。《周易·坤·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的善恶报应思想。但这种朴素的理论难以解释现实社会中种种为善不报、为恶反荣的不公平现象,因而东晋僧人慧远结合佛教思想,提出“三报论”以求理论性自洽地解决这一问题。实际上,这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众普遍的报应思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这句俗语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而与慧远同时代的道生却提出“善不受报义”,似乎完全否定了行善为恶因果相报的伦理法则,但这种观点却也名噪一时,其中理由何在?本文即尝试在先贤研究结果上,重新审视道生“善不受报义”伦理思想的历史语境与界限,分析其思想价值和地位,阐释其在现代社会与宗教场景中的意义。
一、 不应著作《刑法经疏》“善不受报”的发生率
对道生“善不受报义”的先行研究,大致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汤用彤先生和廖磊硕士,一是张雪松教授。
首先,汤用彤先生认为道生“善不受报义”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凡人无人天果,只可谓有人天业,报应没有明确证验;其二,依无为理体而言,施报行为无利益功德。①7
在汤先生观点基础上,廖磊硕士作了更加深入的阐发。他认为道生“善不受报义”包含因位的“善不求报”和果位的“善不当报”两方面,这两者都是从般若空观的立场来阐述不应执著果报的观点。这是对汤先生所说“布施行”三空理论的细化。
但值得重视的是,廖磊指出了道生所说的善的独特内涵,即道生“将世俗意义上道德层面的“善”提升到宗教层面,指出世俗的“善”只有上升到心理层面和形而上的层面,以出世间的涅槃解脱境界为“善”,也就是佛性,这才能脱离六道轮回,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不受尘世间的因果报应。”即道生笔下的善是“佛性之善”。8言下之意,相对存在着“世俗之善”,廖磊虽没有指出,但这确实存在于道生的著述中。这种二分法使我们认识到,道生“善不受报义”中的“善”可能仅指向“世俗之善”,而“报”,汤廖二者都认为指向世俗的因果报应。
其次,张雪松教授结合考察“善不受报义”和“顿悟成佛义”,利用道生《法华经疏》中关于“善”“慧”的本末关系及“积善成道”的论述,认为“道生所谓‘善不受报’是说人做善事,可立即成佛,成佛后自然不再受报”。9此“报”亦指世俗果报。
综上所述,在汤用彤先生之后,廖磊和张雪松分别对道生所谓“善”的性质及“善不受报义”历史语境的考察两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但以上两说孰是孰非,仍需进一步检讨,这也分别产生了新的问题,即廖磊所谓“佛性之善”的性质为何、理论依据能否成立,“佛性之善”与涅槃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而张雪松所说“善”、“慧”和“积善成道”的语境为何,是否支持其观点?这些都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二、 佛性与善的关系
道生的“善不受报义”原文已佚,现仅可据道生其他著述进行推理。与此最相近的表述保存在梁宝唱的《名僧传抄》中:
“因善伏恶,得名人天业,其实非善是受报也,事;
一阐提者不具信根,虽断善,犹有佛性,事”④10
汤先生也正由此认为道生主张凡人无人天果,仅有人天业。但细味道生之言,可知此句是在因位上称名“因善伏恶”为人天业,若在果位而论,必然是人天果。但如此行善伏恶的实质不可称为因善受报。
实际上,在道生的思想中,这种获得人天果报的善行只是“世善”,如《大般涅槃经集解》中说:
“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JUKI重机LBH-1790AB中文说明书.pdf VIP
- 2025中考语文名著阅读专题02 《西游记》真题练习(单一题)(学生版+解析版).docx
- 2017海南省市政工程综合定额 第十册 拆除工程.pdf VIP
- 中国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4年期末试卷(A卷).docx VIP
- 浙江强基联盟2025年8月高三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详解).pdf
- 体育竞赛组织与裁判课程教学大纲.pdf VIP
- 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第三版课后答案完.docx VIP
- 新时代思想学生读本(高中)4.3《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课件.pptx VIP
- 2017海南省市政工程综合定额 第十一册 措施项目.pdf VIP
- 《核心素养讲座》课件.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