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拉松色菌病的诊断.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马拉松色菌病的诊断

马拉列亚病毒是一种嗜脂性病原体,是人类和温血动物皮肤上的正常菌群之一。自1889年Baillon首次提出马拉色菌的概念后,有学者根据其镜下形态不同将马拉色菌分为圆形糠秕孢子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和厚皮马拉色菌。1996年,根据形态学、显微结构、生理生化学和分子学研究,最终将马拉色菌属分为7个种,即糠秕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钝形马拉色菌、厚皮马拉色菌、限制马拉色菌、斯洛菲马拉色菌和合轴马拉色菌。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近年,Sugita等人又发现了6个新的种,分别命名为M.dermatis、M.japonica、M.nana、M.yamatoensis、M.caprae和M.equine。其中,除厚皮马拉色菌外,其余菌种均有嗜脂性特征,均需要含脂质培养基上才能生长。

作为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在某些易感因素的作用下,马拉色菌常侵袭皮肤角质层引起浅部真菌感染,如花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甲真菌病及新生儿脓疱病等疾病。随着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其与菌血症和脓毒病等深部真菌感染也有着密切联系。近年来对马拉色菌的研究日渐深入,现将马拉色菌相关疾病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综述如下。

1花斑充质因素

花斑癣(tineaversicolor)是由马拉色菌侵犯皮肤角质层引起的一种慢性、无症状的浅部真菌病。临床原发损害为绿豆大小的斑疹,无炎症,上覆糠秕样细小的鳞屑,以感染部位皮肤深色、浅色与正常皮色间杂如花斑为特征。好发于前胸、后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可反复发作多年不愈。

花斑癣发病被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遗传易感性、皮脂腺分泌过剩、多汗及先天性或后天性免疫抑制等,外源性因素主要有环境湿度及空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等。普遍认为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马拉色菌由孢子相转变成菌丝相,侵入皮肤角质层,引起疾病。

一直以来,糠秕马拉色菌被认为是花斑癣的主要致病菌种。Erchiga等人研究了96名花斑癣患者,从97%的患者皮损中分离出球形马拉色菌,其中60%只分离出球形马拉色菌,29%合并有合轴马拉色菌,7%合并斯洛菲马拉色菌,与这两种菌种在非皮损区的比例一致,而在非皮损区未分离出球形马拉色菌。这些数据显示,球形马拉色菌是导致花斑癣的主要菌种。Morishita等人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了49名花斑癣患者的菌种分布,从93.3%患者皮损区分别分离出球形马拉色菌及限制性马拉色菌,但只观察到球形马拉色菌的菌丝,因此认为,球形马拉色菌的菌丝是花斑癣的主要致病原。

2关于多因子检测的药物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引起的慢性毛囊性感染,多见于青年,好发于人体上半部皮脂腺丰富部位,表现为外观形态一致的暗红色圆顶丘疹或脓疱,不融合,自觉瘙痒。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有多种临床表现的皮肤病,极易与寻常痤疮混淆,马拉色菌与其的关系仍存在争议,虽然从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皮损中经常可以分离出马拉色菌,但从正常的毛囊皮脂腺和未感染的开放性寻常痤疮中也可以分离出该菌。有学者认为,毛囊阻塞导致马拉色菌大量生长也许在该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局部应用抗生素、系统性或局部外用皮质激素者易发病,此外还见于糖尿病、心脏移植患者、免疫力低下者及妊娠期妇女等。有文献报道,在口服抗肿瘤药erlotinib1周后,面及颈部出现大量丘疱疹,皮肤病理显示化脓性毛囊炎、毛囊漏斗部有大量圆形小的出芽孢子,经培养最终确定为合轴马拉色菌。虽然也有报道称从病损区的毛囊中分离出球形马拉色菌,但导致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菌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皮肤正常菌群的变化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发生在皮脂溢出基础上的慢性皮肤炎症。临床上以头面部及上背部黄红色斑片伴油腻性鳞屑及结痂为特征,并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多数学者认为,头皮屑属于轻型脂溢性皮炎,不伴有头皮的炎症反应,二者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

一般认为脂溢性皮炎的发病是遗传、皮脂分泌增多、感染、免疫缺陷、精神及环境等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皮肤表面皮脂增多及化学成分的改变,使存在于皮肤的正常菌群大量异常增殖,侵犯皮肤从而引起发病。

自1874年Malassez首次提出马拉色菌与头皮屑及脂溢性皮炎的发病有关,马拉色菌与脂溢性皮炎及头皮屑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Heng等人证实,皮损的消退与马拉色菌含量下降成正相关。但也有学者认为,脂溢性皮炎患者皮肤表面的马拉色菌计数与正常人相比没有区别,头皮屑只是头皮的过度脱屑,与微生物感染无关。但抗真菌药用于治疗脂溢性皮炎后,马拉色菌数量明显减少,皮损得到改善,这给马拉色菌与脂溢性皮炎的关系提供了有力证据。

Pechere等人的研究发现,马

文档评论(0)

182****77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