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pdfVIP

小学语文_《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阶段目标中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

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基于教材内容、《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认识“宿、寺”等12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个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

语的意思。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

高远辽阔。

教学重难点: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有关草原的视频及歌曲。

四、教学过程钱

一、课前对诗

老师知道大家都背了许许多多的古诗了,堪称背诗小达人,那么,敢不敢和老师对诗

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顾炎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仔细听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两个黄鹂鸣翠柳(轻巧)(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

万——里--船)

千山鸟飞绝(低: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难度升级,咱们来看图背古诗

《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二、初读古诗,感知《夜宿山寺》诗意。

(一)感知诗题,读出节奏和韵味

1.出示古诗,标画出难读的词语学生带拼音读古诗;难度升级去掉拼音再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走进古诗,字源识字“宿”,并板书课题,再读诗题

3.在古诗读正确的基础上,知道学生读出节奏。

4.师示范,拉长韵脚,读出韵味。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5.师生合作读诗。危楼高——,手可摘——。不敢——,恐惊——。危楼高百尺——

不敢高声语——

(二)走进古诗,探知诗人写楼“高”的夸张

1.说话引入:

李白这个大诗人特别喜欢游山玩水,走到哪儿这诗就写到哪儿,这日,他登上一座高

山,山顶有座寺庙,这寺庙有一高楼,名叫越王楼。夜里,他登楼远眺,写下了这首诗。

再来一起读读这首诗。

2.学习“危楼高百尺”感知“高”字,拓展《赠汪伦》和《望庐山瀑布》感受李白夸

张的写作手法。再读这句。

3.理解“危楼”。字源识字:你看,这就是古时候写的“危”字,上面是个人,这个人

站在高高的山崖上。

4.写“危”【斜刀头正是上面那个人,横撇正是那高高的山崖,红笔描红横画,注意

这是一笔横。竖弯钩要甩出它的长尾巴,你看,被包围部分要突出出来。这样写来才好看】

5.再读古诗,整体感知楼高。(板书:高)

6.读诗,感受哪句也写出了楼的高?“手可摘星辰”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云路鹏程九万里,雪窗萤火二十年。——《王实甫》

(三)打开想象之门,感受诗人李白的想象

1.感知“不敢高声语”,师生合作读三四句之妙。

2.创诗“不敢高声语,恐惊————”再读三四句

3.配乐读整首诗

4.感知古诗吟诵,并跟着老师一起按照平长仄短的形式一起吟。

5.感受诗人李白的想象并板书(想象)

三、走进《敕勒歌》,领略大草原的风光

1.读诗题,了解敕勒的含义,并读诗

2.师问,生用诗句回答。

这首诗写的哪儿的风光?——敕勒川,阴山下。

文档评论(0)

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从事一线教育多年 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