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永远的战场——《伏羲伏羲》的精神分析学解读.docVIP

心是永远的战场——《伏羲伏羲》的精神分析学解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是永远的战场——《伏羲伏羲》的精神分析学解读

刘恒的中篇小说《伏羲伏羲》内涵丰富,本文将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对小说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凸显和“本我、超我、自我”三者纠缠不休的关系进行展现,并围绕古老的乱伦禁忌和生殖(性)话题,表现出复杂的人性,指示出在本我(欲望)与超我(道德伦理)之间,心是永不停歇的战场。

《伏羲伏羲》俄狄浦斯情结本我超我自我

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这样评价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和《白涡》等,可以看到作家对于生存的基本欲望(食、性、权力等)的关注,并流露了人很难摆脱欲望陷阱的宿命情绪。”①《伏羲伏羲》讲述的正是一个有关乱伦、禁忌以及性欲的故事,如果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分析这篇小说,“俄狄浦斯情结”以及“本我、自我与超我三者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是十分鲜明的。

一、俄狄浦斯情结的改造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男孩都悄悄地欲望着自己的母亲,弑父(parricide)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基本的原始的罪恶倾向。男孩子和他父亲间的关系是一种“既爱又恨”的矛盾关系,这种情结就叫“俄狄浦斯情结”。在小说里,这种情结被刘恒改造了,在第一代人里,父亲被置换成叔父,母亲被置换成婶母,儿子被置代成侄儿;在第二代人里,儿子杨天白一直对杨天青持有一种拒斥态度,初始的原因便是因为对母亲菊豆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与占有欲,一直到最后才得知天青是自己生父的真相,于是痛苦、恼怒、恐惧、不知所措。相比而言,天白对天青的怨恨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显得更加强烈,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通过改造,“俄狄浦斯情结”就以一种较易为中国人接受的面目出现了。

第一代:故事在杨金山(叔父)、王菊豆(婶母)与杨天青(侄儿)三人之间展开。

爱母(婶母):十一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杨天青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兄弟。不得已寄篱在叔父杨金山家里做苦力,缺少母爱的他对于婶母王菊豆的感情多少有一种对于母亲的依恋,因为从人伦辈分上讲菊豆是他的婶母,基本上也算是他的半个母亲。在迎亲回家的路上,菊豆的关心使“他几乎要哭”②,他“分明感到婶子的眼睛射出了许多温暖,使他感动,也使他更加委屈”,这里就明显带有一种对母亲的依恋和对母爱的向往。接下来的日子,婶子每天张罗着全家人要吃的饭,替他补开了线的衣服,给他“老母似的关怀”,偶尔还会捏着他的衣服对他说“太薄了,来年让你叔多花几个钱,我给你厚扎扎絮一件”,也会交代他“挣了钱多花几个在吃上,吃饱了身子要紧”。总之,“他给她的是侄子的憨厚,从她那得来的是婶子的贤惠”。然而从实际情况上看,菊豆与他年龄相当,仅仅比他大三岁,人又生得那么俊俏,懵懂少年杨天青心里流动的那种爱慕情愫便不自觉中不可抑制地萌发了。从第一次见面的一见钟情,到后来不自觉的意淫,再到对婶子的异性崇拜,都可以说是杨天青恋母情结的体现。

仇父(叔父):在杨天青的心中,自己惨遭家破人亡,父母兄长的死与叔父杨金山的霸道吝啬是有关系的,“叔叔把田产割一角,父亲也不至于到玉石沟烧荒,父母兄长也不至于丧掉性命”,所以“他是怨着叔叔的”。有着这一层的怨恨作为基础,仿佛天青对叔叔的怨恨在接下来便是顺理成章的了。实际上,天青对叔叔的怨恨在自己对婶子日益强烈的向往上也变得日益强烈了。最开始还是懵懵懂懂地怨恨,在迎亲回家的路上,“天青嘟嘟囔囔骂那头驴骂得有些累的时候,突然醒悟到他是在骂他的叔叔”,以后这种怨恨便是明确的了。杨金山对菊豆的打骂,天青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脑海里也多次涌上要杀掉他的意思。“天青扎在人堆里,用充血的眼睛盯着他的叔叔。在心里把‘咱们看谁宰了谁’的怒吼扔给叔叔。”杨金山中风后,天青半夜去南岭找他,很想“把这块软石头掀下去,心事或许竟能就此了结”。最终良心和道德战胜了内心的想法,他把叔父背回了家。当确定杨金山成了废物之后,天青没有丝毫同情与痛苦,反而“咧着嘴快活,心里没有不幸”,再吐话时还用了主子的口气:“晌午烙面饼”,这分明是弑父娶母的极致,杨金山的瘫痪让杨天青从心理到行为上都一定程度地取代了叔父的位置。

第二代:故事在杨天青(堂兄/生父)、王菊豆(母亲)和杨天白(堂弟/儿子)之间展开。

小说并没有对第二代人的俄狄浦斯情结进行浓墨重彩地描写。相比较第一代人,第二代的这种情结也没有像第一代那样令人纠结、辗转反侧,但却是更为本质的俄狄浦斯情结。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儿童在幼年期总会把自己的母亲当作自己在性发展过程当中性选择的对象,这种欲望不一定表现为生理的,而更多层面上表现为心理的,小说中天白对天青的仇恨正是出于对母亲的依恋、占有和保护心态。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由俄狄浦斯情结而引起的痛苦,在儿童时代,自己尚未能认识到它时就已经成功处理了。由于父亲的强大,男童会转而学习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