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祥林嫂的“蓝夹袄”为何不见了--兼论鲁迅小说“看”与“被看”的模式
《祝福》是鲁迅的经典小说,作为其中女主的祥林嫂,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长廊里一个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鲁迅对其精心刻画,用一个社会底层女性被毁灭的悲剧,揭示了那个社会时时刻刻都在毁灭人的残酷现实。
作为文学大家的鲁迅,在小说中向来重视人物装束在表现人物性格和命运方面的作用。《故乡》中的闰土,少年时“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中年闰土“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毡帽的变化,银项圈的消失,映射出生活于社会底层的闰土悲苦的一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长衫是其灵魂标签。破烂的长衫不离身,让人见识到了没落文人的固执、寒酸与四体不勤。长衫最后被一件破夹袄取代,不仅揭示了孔乙己当时的生存困境,也暗示了其最终走向死亡结局的命运。衣着细微的变化,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起伏。
但是,《祝福》对祥林嫂的装束描写却是别具一格。人物前两次出场均有装束描写,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再到鲁镇,“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文字基本相同,整体画像,粗笔勾勒。生命即将陨灭时的祥林嫂,鲁迅对她的装束却一字不提,她的“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不见了!对人物着装两次描写近乎雷同无变化,而到最后是彻底缺失。这是鲁迅的疏忽,还是暗藏什么玄机呢?
我们先来说说祥林嫂这身装束的独特之处。丈夫去世,按照封建礼教的要求,作为“未亡人”的祥林嫂要为丈夫守孝,所以扎白头绳是自然的。可她的衣着为何是乌色、蓝色和月白色?
“乌”“蓝”“白”在色彩上属于冷色系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和悲伤、痛苦、凄凉相联系,尤其是白色和乌色,更是象征着凶兆和死亡,丧礼上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和戴黑色袖章就是这个道理。而且,在封建社会里女性随着年龄的不同,衣服着装的颜色也有讲究。李渔《闲情偶寄》中记载:“记予儿时所见,女子之少者,尚银红、桃红,稍长者尚月白。未几而银红桃红皆变大红,月白变蓝,再变则大红大紫,蓝变石青。”[1]祥林嫂初次出场年龄在二十六七岁,在农村已是大龄女青年,加之又丧夫,因此,“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符合她的年龄和身份特点。从这个角度说,这身打扮是她寡妇身份的标签。那么又有一个问题,为何两次着装没有一丝变动,这没有新意的重复是否有深层的意义?
寡妇,在封建礼教社会里就是一个不祥的存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云:“寡妇俗称孤矜,又称鬼婆,人咸目为不祥人,以为其夫主之魂魄,常随妇身,又娶之者,必受其祟,故辄弃置不顾,无人再娶。”[2]在鲁镇人眼中,祥林嫂是个寡妇,她是克夫之人和不洁之人。李永琴老师认为:“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不但是寡妇身份的象征,还是社会意识符号在祥林嫂身上的自然投射,更是舆论环境强加给祥林嫂的烙印,有约定俗成的文化意蕴。”[3]这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重复意味着强调。笔者认为合理的解释就是,两次重复描写人物装束,一是彰显祥林嫂寡妇的身份。因为寡妇身份是小说整个故事展开的由头和抓手,也是人物命运跌宕起伏的最基本推动元素。二是提醒读者注意寡妇身份背后的社会舆论环境,思考其所折射的鲁镇社会意识形态,引导读者去体会其含蕴深广的社会思想内容。
《祝福》在情节构成上,体现了鲁迅小说一贯采用的叙事模式———“看”与“被看”的模式。这种叙事模式,展示的是人们生存的普遍社会模式,人是社会的人,谁人不是“看”与“被看”?鲁迅作为社会问题的思索者独具慧眼,对那个黑暗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比常人清醒。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他曾说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棘,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予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看”与“被看”是二元对立的关系,“看客”和“被看者”是这个关系中的两极。在一系列启蒙小说中,鲁迅极力刻画这个关系中的一对矛盾体,通过“被看者”被看客“鉴赏”的情景来烛照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社会的黑暗与沉疴,揭示民族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
鲁迅善于刻画“被看者”形象,很注重“被看者”的装束,因为它具有巨大的能量效应。这种类似京剧脸谱的“标签性”装束,从一个角度表明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毡帽”是闰土的标签,“长衫”是孔乙己的标签,而“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则是祥林嫂着装标配,是她作为寡妇的标签,这身着装暗示着她永远逃脱不了身上的原罪:她是寡妇。
祥林嫂在丈夫祥林死后逃到鲁镇打工,成为鲁镇人眼中的“被看者”。第一次到鲁镇,就如同舞台戏剧人物的出场,她站在众人的目光之下。映入众人眼帘的,首先是她的穿着———“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地地道道寡妇身份的标签。鲁迅何以如此刻意交代?在鲁镇这个深受封建礼教熏染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教学评一体化”导向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探究--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docx
- “以学生为中心”的前置评价教学案设计研究--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为例.docx
-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思路及建议.docx
- 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docx
- 革命文学的另类写法--探析《荷花淀》的写作之妙.docx
- 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阅读教学体系--谈统编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docx
- 汉语语篇学视阈下的中学文本细读策略研究.docx
- 教学法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以统编教材八上第六单元写作训练为例.docx
- 论语感的认知性品格.docx
- 名著阅读教学四步工作法.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