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译文:即婴儿能自己吃东西时,要教他使用右手进食。婴儿开始学语时,首先要教他学会答应大人的招呼,这是古代家礼的重要环节。男女的应声各异:“唯”的应声较直,“俞”的应声较委婉。男孩子佩戴革制衣带,女孩子佩丝质衣带,也是表示男女有别,男刚女柔。六岁时,教他数数,并识别东西南北中的方位名称。这属于最早的知识教育,而数目和方位又是古代各种礼仪规定的基本要素。七岁时,男孩和女孩不坐在同一席子上,也不共有一份食具。男女之别渐趋于严格。八岁开始即要开始进行礼让的训练。儿童出入门户及进饮食是,都要让年龄比自己大的在先,不得强行、抢食,这也是礼教的内容。九岁时,要教他学会计算日期。男孩十岁是外出上学,学习书写和计算,也不算住在内室中。至此,学前教育告终。一、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从小资料可见:1.对儿童实施的学前教育内容贴近日常生活,涵盖面广泛;教育内容方面出现男女之别。2.古代学前教育无统一的和明确的年龄划分。二、奴隶社会宫廷学前教育宫廷学前教育:主要指的是对天子、太子的教育。(一)宫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1.目的:维护政治统治;加强早期教育(明君与昏君,“一人有庆,兆民赖之”)2.意义:宫廷学前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具有个体发展和社会政治发展的双重意义。二、奴隶社会宫廷学前教育(二)宫廷学前教育制度1.保傅制度关于“三公”“三少”“三母”1.师保傅分别指太保、太傅、太师,合称“三公”,太保负责保育身体,太傅负责道德培养,太师负责传授文化知识和统治经验。另设少保、少傅、少师,合称“三少”2.“三母”制度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子师负责教育道德行为规范,慈母负责供给衣食和其他需要,保母负责料理睡眠二、奴隶社会宫廷学前教育(三)早期胎教的实施胎教是指还在胎儿阶段的教育。1.西周是我国胎教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初始阶段。奴隶社会有关胎教实践的记载:《列女传》记载:太任自妊娠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2.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学术下移,胎教开始为世人所知。此时也有了最早的胎教书籍《黄帝内经》。二、奴隶社会宫廷学前教育小结: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1.原始儿童公育形式消失,家庭承担起学前教育的任务;2.教育的权力由奴隶主阶层把持,因而家庭教育仅在统治阶家庭中实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奴隶社会已经建立起简单的学制体系,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有了一定的年龄划分,但是对学前教育的年限没有作统一的规定;4.学前教育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男女的差异,制定了学前教育的计划;5.奴隶主贵族非常重视学前教育,建立了保傅制度和“三母”制度,胎教理论和实践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三节封建社会的幼儿教育回忆旧知引入: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儿童公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儿童家庭教育思考:为什么古代学前教育发达的形式是儿童家庭教育?古代学前家庭教育发达的原因:这主要是由古代家庭所处的特殊重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家庭教育替代社会儿童儿童公育是历史的必然。1.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母系大家庭,经济基础是原始的公有制,实行共产制家庭经济,一对配偶的个体家庭尚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存于母系家庭公社,公社中所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分财富。抚养孩子是公社的责任,对儿童实行的是公养公育。2.到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父系大家庭中的个体家庭中的个体家庭逐步积累了一定的私有财产,也逐步形成了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教养的责任开始落在父母的身上。儿童的家庭教育替代了儿童社会公育。一、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一)培养统治阶级的后备人才(家庭教育必须为社会需要服务)(二)修身、齐家、治国的基础“家之不宁,国难得安”,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提出“国之本在家,欲治其国,须先齐家”的观点。(三)光宗耀祖二、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一)生活常规教育1.礼仪常规的训练2.卫生习惯的养成(二)初步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孝悌、崇俭、诚信、为善(三)文化知识的教育认识环境和发展语言;识字、学书、习字;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三、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演进1.唐代以后,医学界提出了很多颇有影响的胎教理论。孙思邈在《千金方.养胎》中提出了著名的“外象内感”胎教理论。2.注重身心调节,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3.注重母亲精神状态对胎儿的影响三、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演进胎教的经验及局限经验:(1)高度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2)高度注重母体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