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从身分法变革论明清时代法律的连续性问题——以“雇工人”律为中心
中国古代是身分制社会,与身分法相关的各种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明初“雇工人”作为法律身分首次入律,明末和清代前中期又多次制定和修改了相关条例。对此,中外几代学者曾展开过长期、深入而激烈的论战,积累了为数众多的研究成果,其中既有对律例细致的研读和分析,也有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与归纳,还有对法律与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解析。然而,无论是研究范式还是经典结论,都依然有需要进一步梳理和深入反思之处。
一、先行研究与问题意识
受雇佣工之人自古有之。尽管明代以前也曾发布过调整雇佣关系的诏令,但多使用“佣雇之人”“人家佣赁”等较为宽泛地划定调整对象的词语,而在律典中明确提出“雇工人”这一术语,并将其作为一种法律身分进行规定,则是明代首创。尽管如此,《大明律》对“雇工人”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标准等却未置一词,*洪武七年颁行的《大明律》中并无专条对“雇工人”进行说明,律目中也仅有刑律犯奸“奴及雇工人奸家长妻”条明确提及了“雇工人”,此条中,奴婢与“雇工人”的量刑相同。其他对“雇工人”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奴婢律中,处罚大多较奴婢轻。比如刑律斗殴“奴婢殴家长”条规定:“凡奴婢殴家长者,皆斩;杀者,皆凌迟处死;过失杀者,绞;……若雇工人殴家长及家长之期亲若外祖父者,杖一百,徒三年;伤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参见《大明律》卷二十,怀效锋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164-165页。这无疑给当时的官员和学者们留下了巨大的争论空间,各种意见层出不穷,但国家始终未做出明确回应。直到万历十六年,才终于颁行了“雇工人”新题例:
今后官民之家,凡倩工作之人,立有文券、议有年限者,以雇工人论;止是短雇月日、受值不多者,依凡论。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如恩养未久、不曾配合者,士庶之家依雇工人论,缙绅之家比照奴婢律论。*高举:《大明律集解附例》卷二十刑律斗殴“奴婢殴家长”条,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0年,第4册,第1599页。
学界在讨论“雇工人”律问题时,常将这一条例简称为万历新题例或新题例。该条例规定了“雇工人”以文契、年限为断,肯定了日雇、短工的凡人地位,将财买义男按照恩养的时间加以区别对待,不仅在法律领域意义重大,亦对社会中的各种劳动者产生了深远影响。进入清代之后,国家不仅发布了一系列关于财买奴仆身分改革的新条例,新题例的内容也经历了三次修改,最终,乾隆五十三年条例确立了以有无主仆名分、是否为服役之人的标准来判定“雇工人”法律身分的原则,该标准一直沿用到了清末。
关于这一系列的身分法变革,中外的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展开了考论。从二战后到1990年代,国内学界早期的研究成果多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资本主义萌芽的视角下进行解读。经君健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人物,他认为经典作家曾多次指出雇佣短工的特别地位,而新题例强调日雇、短工以凡人论处,是对经典理论的重要验证。到了清代,这一条例多次修改,乾隆五十三年条例更是“不论对中国农业雇佣劳动者法律上人身隶属关系的解放,还是对中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经君健:《明清两代农业雇工法律上人身隶属关系的解放》,李文治、魏金玉、经君健:《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47页。该论文原载于《经济研究》1961年第6期,署名欧阳凡修。他的论文发表之后,刘永成、罗芲及日本的高桥芳郎等学者均曾撰文回应。此外,李文治、魏金玉、蒿峰、黄冕堂、吴量恺等学者也曾先后参与到相关讨论中。*相关成果参见刘永成:《论清代雇佣劳动——兼与欧阳凡修同志商榷》,《历史研究》1962年第4期;李文治、魏金玉、经君健:《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裘轼:《关于中日学者对明清两代雇工人身份地位问题研究的评介》,《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蒿峰:《明代的义男买卖与雇工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吴量恺:《清代前期农业经济中的短雇与资本主义萌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5期等等。总体而言,虽然学者们在对法条的理解、雇佣劳动的性质、农业和手工业雇工的身分性质等问题上有所分歧,但对明清身分法发展的连续性都无异议。需要指出的是,第一,80年代的研究成果有些已经走出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框架,对“雇工人”律修改过程的看法却依然延续了身分解放的思路。如黄冕堂认为,明律中的“雇工人”与唐代的部曲相仿,清初承明制,经过雍正、乾隆时期的多次修改,“使得‘雇工人’身份依循渐进解放的趋势获得了某种有意义的进展”。*黄冕堂:《清代“雇工人”问题考释》,《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1期,第142页。第二,罗芲的观点较为与众不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