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韩熙载夜宴图》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以顾闳中版和唐寅版为例
五代画家顾闳中所绘的《韩熙载夜宴图》现存故宫。作者顾闳中是江南人,南唐时期的宫廷画家。这幅画沿袭了唐代人物画的特点,画面构图十分富有情节性,类似现在的连环画,巧妙地运用屏风进行分割。人物造型精细准确,线条工致细谨,色彩浓丽但不失雅致。画中还描绘了各色的屏风、床帐、乐器、桌椅等生活用品,都刻画得十分细致,体现了作者高超的绘画水准。画中所描绘的主人公韩熙载出身唐末北方大家族,但为家世所累为南唐做官。韩熙载十分有才能,但是他性格高傲,不事权贵,一直未得南唐重用。南唐后主对他十分怀疑,于是便派顾闳中夜晚潜入顾宅,观察韩熙载所作所为,绘成画卷,交给后主李煜。
画面虽然描绘了四十多个人物,但画家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细致刻画了每个人物的形态特征。特别是主体人物韩熙载,形象非常突出。整幅画共分为五段,韩熙载重复出现在画面的每个段落中。
第一段听琴。画面以室内床榻凌乱的锦被开始,桌案上摆放了各种酒水果品,营造宴会的氛围。画中共描绘了七位官员,五位仕女。韩熙载身着暗色长袍,头戴高冠,斜倚在床榻上听琵琶,表情十分淡漠。作者将“听”作为线索,有的人在认真倾听,有的人虽然目光不在弹琵琶的仕女上,但是打着节拍,似沉浸在音乐中。第二段观舞。众人在观看舞女跳六爻舞。虽然韩熙载在击鼓伴舞,但是他眉毛微拧,心思并不在敲鼓上,举起鼓槌的手并未十分干脆,而是犹豫不决,这表明韩熙载的心思并不是沉浸在这场欢乐的酒宴中。作者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了这幅画的思想深度和他的现实意义。旁边一位青年在敲板附和,身材高大,神态拘谨,他并未观看歌舞,而是将注意力放在韩熙载的击鼓上,显得十分的不好意思。他略显尴尬的神情与其他宾客忘我的观赏歌舞形成了极大的反差,颇具戏剧性。第三段休憩。画面中出现了一支蜡烛,来营造夜晚的环境。这段是整幅画承上启下的片段,也给观者留下一个休息思考的空间。韩熙载在仕女的服侍下洗手,与宾客交谈。第四段合奏。韩熙载换了便服,敞开衣服盘坐在椅上,一手执扇,边与旁边的歌姬说话边欣赏歌女合奏,显得十分的心不在焉。第五段送别。宴会结束,韩熙载手持鼓槌送别客人。画面通过屏风使几个相对独立的情节结合成一个整体。
美学家们认为,我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不应被眼前所谓的“现实”所局限,应该“取之象外”,超越表象的束缚,去思考其内部的更深的含义。唐代美学家提出了“境”这个概念,“境”是对眼前“象”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境生于象外”。1中国古典美学家们认为,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是通过“境”来表现的。画面虽然描绘了热闹的夜宴场面,韩熙载或执锤击鼓,或与歌姬低语,但是他的举止、表情都透露出了他复杂的内心活动。这幅长卷表现了韩熙载作为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宴请宾朋时热闹的饮宴场景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身处喧嚣却为整个社会的动荡,为时局忧心忡忡,满怀无法排遣报国无望的忧愁之情。
画面第二段作者并没有像第一节一样描绘过多的生活物品,而是将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观舞听鼓的人物上。舍弃了物品的刻画,使画面留下一定的空白,给人们留下思考及回味的空间。画面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并没有用屏风隔开,第二段手打拍子的歌姬似是这一段的结尾,身体朝右来做间隔。而旁边的仕女端酒杯似是第三段的开始。这其中皆是空白。这里的空白并不是象征着没有。“虚实结合”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法则。艺术作品要虚实结合,有无相生,才能够生动地反应真实的世界。
唐寅版《韩熙载夜宴图》与顾闳中版的相比,画面长出2米多,内容更加丰富,添加了一些屏风、家具、盆景等物品。这些物品的增加,既是韩熙载奢侈生活的表现,也是当时的审美需求。在构图上也有明显的不同,唐寅版添加了奏报一段,同时将听琴与观舞两段顺序做了调整。
顾闳中版的开卷就是韩熙载与宾客一同听琴,而唐寅主观上添加了韩熙载坐在椅子上与歌姬闲聊,仕女进来禀告这一情节,为下文的宴饮宾朋做了铺垫,情节上更加连贯。第三段中,韩熙载并没有出现,画面中五位歌姬吹着笛子,旁边一宾客打着节拍,屏风旁一名宾客正跟歌姬窃窃私语。丝竹声声,给人们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在人物形象方面,顾闳中版的人物继承了唐代人物画的传统,无论是韩熙载本人,还是吹拉弹唱的歌姬、宴会往来的宾客体态都比较丰腴,整体十分的雍容华贵。反复出现在画面上的韩熙载或是心不在焉,或是忧心忡忡,内心情感十分丰富,人物刻画得非常沉稳。而唐寅的画中人物形象普遍比较俊秀,韩熙载内心复杂的心情表现的并不是十分明显,整体反而有一丝风流不羁,这使得画面更加具有生活气息,世俗性更强。这跟唐寅本身的艺术追求也是息息相关的。说明明代的艺术表现已经从表现贵族、士大夫的“精致”转向世俗生活,人们普遍比较欣赏普罗大众的生活情况。
究其原因,唐寅处在明末,明末清初的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面向现实人生。明代王艮提出“百姓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