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昆剧《思凡》到新舞踊剧《思凡》——梅兰芳访日公演对日本现代戏剧的影响.docVIP

从昆剧《思凡》到新舞踊剧《思凡》——梅兰芳访日公演对日本现代戏剧的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昆剧《思凡》到新舞踊剧《思凡》——梅兰芳访日公演对日本现代戏剧的影响

前言

1919年,梅兰芳首次访日公演,昆剧①名作《思凡》初次在日本演出。后来,《思凡》被“翻案”成日本新舞踊剧上演,引起轰动。对《思凡》一剧的改编上演最早给予关注的是日本学者吉田登志子,她在《梅兰芳1919、1924年来日公演的报告——纪念梅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中写道:

从大正到昭和初年,最发展的新舞踊活动也受到梅很大的影响。福地信世是推动新舞踊活动者之一,为了新舞踊,他把不少脚本给了藤荫会、花柳舞踊研究会。1921年5月,藤荫会在有乐座发表了《思凡》,作为开拓新舞踊活动的产物之一,对它评价很高。这是福地信世在北京看了梅兰芳、尚小云和昆曲名旦韩世昌的《思凡》而构思,把它改编为日本化的艺术创作。福地把这三位的《思凡》做了比较:

1.梅天真的少女

2.尚厌倦寺庙生活而悲观的少女

3.韩顽皮的野丫头

福地认为,梅的理解是正确的……他还写了关于云帚的事情:听说表演时尼姑用的云帚,柄比普通的长,穗子也较长而且一样粗细,这是为舞蹈时便于使用。因此,静枝第一次演出的时候,梅兰芳为她把自己用的那一柄寄来了。(静枝,指藤荫会主持者藤荫静枝,《思凡》的舞踊设计者)②

从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读到几个重要信息:一是福地信世为推动新舞踊运动改编了《思凡》;二是新舞踊运动的开拓性作品《思凡》受到梅兰芳的影响;三是梅兰芳访日公演后的1921年,藤荫会公演了《思凡》;四是梅兰芳把自己演出《思凡》时用的云帚寄给了主演者藤荫静枝③。

那么,福地信世为何“翻案”《思凡》?该剧在日本是如何搬上舞台的?它的价值与地位如何?梅兰芳、福地信世和藤荫静枝又有怎样的关联?关于这些问题,本文将以史料、史实为据,阐释昆剧《思凡》改编、演变为日本近代新舞踊运动代表作《思凡》的过程,并探讨中外戏剧的交流与影响、传播与接受之关系。

一、昆剧《思凡》和梅兰芳访日公演

《思凡》是明清以来一部非常受欢迎的民间小戏。故事讲述仙桃庵的赵尼色空某日伤感怀春,见山下弟子嬉戏玩耍,心生羡慕。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小尼姑决心逃下山,将来结婚生子。另外,当时还有一出名为《下山》的小戏,讲述与色空遭遇相同的碧桃庵本无和尚趁师父外出逃下山、巧遇赵尼、双宿双飞的故事。《思凡》《下山》另有多种相近的剧名,比如《尼姑思凡》《尼姑下山》《和尚下山》《思凡下山》等。

明万历年间,郑之珍编撰了一部重要的目连戏剧本《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以下简称《劝善记》),收入了《尼姑下山》《和尚下山》。《劝善记》上卷第十四折《尼姑下山》面世后,影响相当大,大约二十年后,又在此基础上改编成另一种青阳腔《尼姑思凡》,与今唱昆剧相近④。这样一来,《思凡》的影响更大了。明代的《风月锦囊》《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群音类选》等多种戏曲选集都收有目连戏散出《思凡》,流传甚广。

入清之后,《思凡》的影响持续,许多戏曲选集、抄本也都收有目连戏散出《思凡》。乾隆年间,折子戏剧本总集《缀白裘》收入《思凡》,标目为《孽海记》。《思凡》从民间小戏上升到折子戏,并最终成为经典被确立下来⑤。从道光到光绪年间,《思凡》《尼姑思凡》更是宫中的常演剧目,深受欢迎,艺人也根据观众的欣赏口味不断打磨,使该剧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都愈发提高。作为一个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剧目,《思凡》的内容虽然简单,但主题思想大胆、深刻。这是它能广为流传、长演不衰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昆曲到了民国初年,可以算是衰到极点”⑥。梅兰芳看到了这种情况,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振兴昆剧。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梅兰芳讲述了他复兴昆曲的两点动机:“(一)昆曲具有中国戏曲的优良传统,尤其是歌舞并重,可供我们采取的地方的确很多;(二)有许多老辈们对昆曲的衰落失传,认为是戏剧界的一种极大的损失。他们经常把昆曲的优点告诉我,希望我多演昆曲,把它提倡起来。”⑦梅兰芳坐言起行,在台上演出了包括《思凡》在内的一些昆剧剧目。当时,虽然昆剧大大衰败了,但“例外的倒是一出‘孽海记’的‘思凡’,知道的人还是很多”⑧,“它在思想上含着积极的反抗性,文字上也能有它的力量”⑨,而且,在唱词上采用简洁洗炼的白话文。梅兰芳说:“‘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父削去了头发……’这些句子,又好听,又好懂。后来我看到了整出的曲文,这里面简直找不出一句废话和一个废字。”⑩梅兰芳被《思凡》这出戏深深地吸引了:“当我开始跟乔先生学昆曲的时候,第一出就选定了学它。”?于是,《思凡》成为梅兰芳振兴昆剧的一个代表性剧目,以新编京剧的形式上演。在日本学者青木正儿的笔下,也记录了此种情况:“《尼姑思凡》是京戏旦角常演的剧目,昆曲就是仅靠这一两出戏处于京戏之附属地位,在北京的戏场保存命脉。”?

与昆剧的穷途末路相对,民国初年是京剧达到全盛的时期。当时旅居中国的外国人虽然一开始也认为京剧鄙俗,不屑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