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精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pdf

精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pdf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年级语文·下新课标[人]

第八单元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组是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将再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

乐中去。除一个语文园地外,一共选入四篇课文,《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是精读课文,《夸

父追日》是略读课文。另外,选读课文中的《除三害》可以用来配合阅读。

本组的学习目标:一是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二是识记

生字词,积累生动的语言;三是扩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

热爱之情。第三个学习目标在导语和《古诗两首》后作了布置。

教师在教学时,要酌情给学生提示一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中的知识,特别是对神话传说,要让学生明白,

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过去人类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

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组课文,除仍然围绕专题、注重整合外,还带有总结全册、盘点学习一组课文收获的

任务。如《夸父追日》课文后面安排的小伙伴说“我想写一写读了这组课文的感受”,就提示学生,本组的

学习,必须统览全组,融入感情,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一吐为快,才能更好地完成本组的学习任务。

1.识记本单元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分角色表演《西门豹》这个故事。

6.学习课文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7.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8.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9.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

10.交流从故事中得到的收获。

11.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重点】

1.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地破除迷信的;理解西门豹办法妙在哪里。

2.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

《古诗两首》2课时

《西门豹》2课时

《女娲补天》2课时

《夸父追日》1课时

语文园地八4课时

总课时11课时

29古诗两首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

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

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

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

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

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

中的感受。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家喻户晓的神话传

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

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1.识记本课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重点】

1.识记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1.课前,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介绍作者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如《唐诗鉴赏辞典》的相关文章,在学生理解

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也可以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2.课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可重点提示,“乞”

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59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