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因感动更精彩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5

让语文教学因感动更精彩

【摘要】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内涵,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本人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应把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课堂,语文教学离不开感动的情感体验。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着重阐述让学生感动的五个要素,语文课堂也因为有了感动而更富实效。

【关键词】作品情境学生心灵晓之以理联系生活引导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学语文进行情感教育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就现在我们使用的中学语文教材来看,也的确是“文情并茂”,蕴含着大量的情感因素:有对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赤子之心,对事业孜孜以求、对理想的无限执著;这里有朋友间的莫逆之交、手足之谊;有缠绵绯恻,刻骨铭心男女之爱;这里有慷慨激昂、英雄虎胆的豪放;有柔肠百结、催人泪下的凄婉……这些都为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置学生于作品情境之中

作品中优美的情境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不仅诗词中有之,其他的文学体裁中也有之。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描写中,品评情境描写中蕴含的深意,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毛泽东《沁园春·雪》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朱自清《春》中柔嫩的小草、绵绵的和风;范仲淹《岳阳楼记》晴日里沉璧的静影,阴风怒号中排空的浊浪;欧阳修笔下的深秀的琅琊,散乱的游人;袁宏道笔下将舒未舒翠嫩的柳条,浅鬣寸许鹅黄的麦田……这样的美丽的境界在我们的心中难道不能产生美好情感?

《紫藤萝瀑布》中那深深浅浅流动的紫色,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永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冥顽小童抱茅入令人扼腕的场面,怎能不让我们感受到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品味《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的美丽湖泊最终变成漫漫黄沙的惨状令我们心有余悸;《海燕》中不畏狂风暴雨的勇敢者不也给我们必胜的信念吗???

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声情并茂的描绘出作品的优美境界,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同身受,必然能受到课本中情感的熏染,从而提升了自已的情感价值。

二、让作品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们知道一篇好的文章要打动读者,首先这篇作品的感情必须引起读者的共鸣,初中语文课文也是这样,要想让学生喜欢这篇课文,那么这篇课文蕴涵的情感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刘勰曾说过“情者文之经”,也就是说凡是感人的作品中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流传千古,语言文字美仅是一个方面,究其更重要的原因是文中渗透着作者浓烈的情感因素。俗话说“动之以情”,只因有“情”,才能“动”之。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初中语文课本向我们展示了胡适的《我的母亲》的母子深情;《背影》的父子之爱;《诗经?关雎》的男欢女爱;《藤野先生》的师生之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报国之志;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离愁别绪;《过零丁洋》中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对家乡不尽的思念;《范进中举》中对胡屠户、众乡邻前倨后恭的讽刺;《我的叔叔于勒》对资产阶级金钱社会六亲不认的鞭笞;《皇帝的新装》中作者对皇帝的昏庸愚蠢、虚伪自私的嘲讽;《出师表》中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忠贞,对先主刘备的怀念,对贤臣的渴慕,对小人的鄙视……初中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情感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教材中蕴含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充分获得语言美感享受的同时,心灵也不知不觉地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情感教育要晓之以理

文学作品也蕴含有大量的“理”,表达着作者情感志向。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文学形象之中,作者通过活生动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作品中蕴藏着的“理”,这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又一个途径。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对“滁人游”和“众宾欢”描绘,其实是为了说明与民同乐的思想;《爱莲说》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同时也是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对五柳先生的描写其实向我们展现的是“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柳宗元在《黔之驴》中通过对愚蠢的驴的讽刺,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