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docx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的诗作。全诗把风光、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风光。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触发了征人乡思的情愫。“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一夜”和“尽望”写出了征人深重而急迫的思乡之情,不尽的乡愁溢于言表。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衬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末句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照旧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重点问题】1.这是一首边塞诗,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作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和满心的哀愁。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画面:诗歌前两句写了“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答复大漠月夜图。

艺术技巧:①诗人承受比方的修辞,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衬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思乡做铺垫;②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做铺垫。

【理解性默写】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注视家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中考试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②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②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

前两句用“沙似雪”、“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1分〕

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分〕

参考答案:

1、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气氛。2、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满心的哀愁。〔答出思乡即可〕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回乐峰:指城东的烽火台。②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该地承受突厥部投降而著名。

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方,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2分〕

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分〕

23.〔2分〕描绘出一种严寒、凄凉的环境特点。

24. 〔2分〕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承受比方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严寒。

《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春夜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受。

《春夜闻笛》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试结合诗句分析。(2分)

参考答案:13.(2分)B

14.(2分)不同。前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

文档评论(0)

写作定制、方案定制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地铁、铁路、市政领域安全管理资料的定制、修改及润色,本人已有7年专业领域工作经验,可承接安全方案、安全培训、安全交底、贯标外审、公路一级达标审核及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资料编制等工作,欢迎大家咨询~

认证主体天津析木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IP属地天津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20102MADGNL0R9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