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pdf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

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

间达成功能上对等。

功能翻译论翻译出来的译本是有一定功能的;翻译目的论根据翻译目

的来确定译文。译文的翻译策略、语言风格等,需要根据目的来确定。

相关内容:

1、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

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

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2、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

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3、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

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

义上的对等。

功能翻译理论是何时产生的?

功能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论(skopostheory)为核心,强调问题和翻

译功能的一种流派。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从原来站主导地位的语言学流派的

注重形式的翻译观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这种

转向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

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

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卡瑟琳

娜·莱斯Katharina(Reiss)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

与限制》一书为标志。第二个阶段是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创立的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

扩展资料

产生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形成

了以扭伯特卡德为代表的莱比锡学派和以威尔斯为代表的萨尔派。前

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和可变的

认知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翻译科学。

“对等”成为了翻译研究的中心,各种借鉴语言学理论的翻译对等

论应运而生,但大都不过是对等形式的重新组合。这种语言学科学研

究愈演愈烈,后来致使翻译沦为了语言学的附属品,极大地束缚了这

一学科的发展,同时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也令越来越多的译者感到

了不满,功能派翻译理论就是这时兴起并逐步深化。

功能翻译论和翻译目的论的区别:

1、功能翻译论翻译出来的译本是有一定功能的;翻译目的论根据翻

译目的来确定译文。译文的翻译策略、语言风格等,需要根据目的来

确定。

2、功能翻译论译本与原文本应保持一定的联系,而保持什么样的联

系则是由希望或要求译本实现的功能(即翻译的目的)所决定的;翻译

目的论译文必须能做到逻辑自洽。不论原文是否逻辑自洽,译文必须

能做到这一点。

3、功能翻译论翻译必须化解客观存在的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翻译目

的论译文不能脱离原文。虽然译者有权利修改原文,但这种修改不能

脱离原文,必须以原文为基础,不能靠凭空想象,胡乱修改和添加。

扩展资料: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

个阶段。

第一阶段: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

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

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

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

本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

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

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

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费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翻

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

归化、异化之争,乃至近二三十年译界广泛讨论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

等,“目的论”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翻译中到底是采取归化还是异

化,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第三阶段: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

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

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

文档评论(0)

133****77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硕士研究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