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红烛》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2《红烛》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烛;

红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壹·诗人生平

贰·“烛”的文学形象

叁·修辞学角度下的《红烛》分析;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22年赴

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美国人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5年3月在留学期间创作《七

子之歌》,5月启程回国。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

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仆先生的追悼会上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当天下午被国

民党特务暗杀逝世,时年47岁。;

·《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当时的中国受到

外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侵蚀,社会混乱。

·处在黑暗腐朽时代的闻一多先生痛恨残酷的现实,同情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因此他的诗作多表现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一)“烛”之生活功用:照亮黑暗

◆“烛”,从火从蜀,其中“蜀”是葵虫的意思,因为古代火炬大多使用芦苇制成的麻绳为芯,外面裹上一层层的布,看起来像葵虫。

·“举烛者,尚明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

(宋·王诰《忆故人·烛影摇红》)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魏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其十三》);

这燃烧的是有灵魂有躯体的诗人。

“红烛”光芒虽小,却能穿透黑暗。;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红烛》)

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二)“烛”之意象描述:映鉴情感

相思之苦“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冷色调画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喜庆之情“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朱庆馀《闺意》);

(二)“烛”之意象描述:映鉴情感

·以《红烛》为标题,全诗9次咏叹“红烛啊”。

·闻一多在此继承了古典诗词中红烛热烈情感的

意向周红烛点亮烛之大者,为国为民

蕴藏的真正情感:不计个人得失,为祖国前途奋斗,这一为国奋不顾身之情。;

·《红烛》中表达的是一种一往无前、不求回报的完完全全的自我献精神———灵魂被点燃,躯体被烧成灰烬,以烛光创造光明,这是以自身未来换取祖国前途的壮烈之举。;

颜色隐喻

结构隐喻;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将红

烛的“红”与诗人的心相比较,进而得知“红”象征着赤诚。诗人发出疑问与感叹:诗人的心要达到何种程度的赤诚与热烈,才能够比得上红烛的理想的“红”?最后得知“红烛”理想的“红”,指红烛理想的人格。;

诗人将红烛炙热的心与自己的心相比较,突显红烛理想的人格的可贵,点明红烛拥有的赤诚的“红”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指出红烛的蜡是它的躯体,红烛点着的火

是它的灵魂。红烛必须燃烧自己的躯体才能持续点着火获得灵魂。一般来说,灵魂是寄托在躯体当中,躯体有了灵魂才有意义。这与红烛燃烧躯体、点燃灵魂的行为相矛盾、

相冲突。原来牺牲躯体烧出红烛的光来,正是它的自然法则,是红烛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诗人被红烛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所影响。;

诗人赋予的独特功能:

微小的红烛具有无限的力量,它所承担的重大使命驱使它做出强大的行动力。现实的社会黑暗腐朽,但世人却无动于衷,麻木地沉浸在他们以为的美好梦幻里。因此,红烛要烧破世人的梦,使他们觉醒。;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通过以上关于隐喻修辞手法的分析,我们逐渐了解红烛代表了诗人赤诚的理想人格,红烛的赤子之心就是诗人炽热精神的化身,红烛即作者本人。红烛燃烧自我、照亮黑暗的矛盾的过程,也是诗人在时代的潮流中从迷茫不解到最后释然,并且义无反顾积极投身革命的过程。

红烛最终的目的是牺牲自我,照亮黑暗的

文档评论(0)

138****25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