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晋升副主任(主任)医师室管膜下瘤病例报告专题分析.docx

神经外科晋升副主任(主任)医师室管膜下瘤病例报告专题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神经外科晋升副主任(主任)医师室管膜下瘤病例报告专题分析

室管膜下瘤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其生长缓慢,发病率低,多发生于脑室内系统,好发于第四脑室,侧脑室次之,三脑室、透明隔和脊髓少见,脑实质内室管膜下瘤极为罕见。我科于近日收治右侧脑室占位1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室管膜下瘤(WHO?I级)。由于不少临床医师对此种疾病相对陌生,导致容易出现误诊。本例室管膜下瘤病例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结合本例复习相关文献,以期指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降低临床误诊。

1.资料

患者,女,69岁,确诊非霍奇金淋巴瘤1年余,以“头痛伴头晕1个月”入院。入院后行3.0MRI颅脑增强示:右侧额叶占位,T1低、T2高信号,大小约29mm×20mm,与侧脑室相通,病灶周围见水肿区,DWI示病灶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斑点样强化(图1)。

图1a、b、c:轴位MRI示右额占位性病变,T1低信号、T2高信号,大小约29mm×20mm,与侧脑室相通,病灶周围见轻微水肿区,增强扫描可见斑点样强化。d、e、f:DWI示病灶稍低信号,矢状位、冠状位增强MRI示占位中心囊性区未见强化,周围可见部分强化

查体: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心、肺及各项血生化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术前诊断:淋巴瘤颅内浸润或星形胶质细胞瘤。入院第5天行开颅手术,术中见皮层下黄色肿瘤性病变,质地韧,未见明显包膜,边缘呈囊性,血供差,肿瘤深部与右侧脑室额角相通,期内可见室性结节,大小约1.0cm×1.0cm×1.0cm,显微镜下予以切除全部室性结节及部分囊壁。术后标本经4%中性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5μm切片,分别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查(图2)。

图2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a、b、c、d):肿瘤背景为丰富的胶质纤维,可见少量形态温和的胶质细胞呈簇状分布于胶质纤维中,血管周围可见囊性变及灶状出血伴含铁血黄素沉着(HE,×200)

光学显微镜:肿瘤背景为丰富的胶质纤维,可见少量形态温和的胶质细胞呈簇状分布于胶质纤维中,血管周围可见囊性变及灶状出血伴含铁血黄素沉着。免疫组化:肿瘤细胞GFAP(+),EMA局灶(+),神经元NeuN(-)、S-100(+)、NF(-)、P53(-)、IDH1(-)、ATR(-)、CD20(-)、CD79a(-)、CD3(-),Ki67指数约1%。血管周围淡粉染均物质:AAT(-),PSA染色(-),刚果染色(-)。术后病理诊断:考虑室管膜下瘤(WHOI级),不除外混合性室管膜瘤/室管膜下瘤。

2.讨论

室管膜下瘤由SCHEINKER等在1945年首次报道,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2%~0.7%。在2016年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属室管膜肿瘤的一种罕见亚型,生物学行为属WHOI级,好发于中老年人,儿童少见,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率约为0.055~0.070/10万,多发生于脑室内,以第四脑室、侧脑室(Monro孔附近)多见,少见于第三脑室、透明隔及脊髓等处,发生在脑实质的室管膜下瘤罕见。

肿瘤细胞可起源于室管膜下胶质细胞、室管膜下星形细胞、室管膜细胞以及混合星形细胞和室管膜细胞,目前认为室管膜下胶质细胞前体细胞起源可能性最大。本例患者以头痛为主要临床症状,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提示诊断:室管膜下瘤。术前存在误诊主要是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认识不足。

该病起病隐匿,一般无明确的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可以长期无临床症状,甚至终生无症状,尸检可发现偶发病例。其症状的出现与肿瘤的位置及大小有关,当肿瘤位于室间孔(Monro氏孔)、透明隔及第四脑室等位置往往可早期出现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改变、记忆和认知障碍,平衡障碍、步态不稳等一系列症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阻塞脑室脑脊液循环,引起脑积水和明显颅内压增高征。

肿瘤直径小于2cm,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当肿瘤继续增大至直径超过3cm以上时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该病例影像学表现为右侧脑室囊性占位长入右侧额叶脑实质,表现无特异性。回顾文献,该瘤多为脑室内生长,CT平扫可见肿瘤边界清楚,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以等或低密度为主,通常无明显占位效应。MRI扫描,肿瘤在T1WI一般呈低或等信号,肿瘤内可见多个小囊状低信号区,以囊实性表现多见,个别可见较大的囊状低信号区;T2WI一般呈均匀一致的高信号,DWI成等或低信号,一般无脑实质水肿,肿瘤缺乏血管,血供较差,增强扫无强化或仅轻微强化,少数病例表现为罕见的瘤内出血。

在影像学上,需要与颅内室管膜瘤、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中枢神经细胞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及髓母细胞瘤等相鉴别。本例室管膜下瘤在MRI上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均匀一致的高信号,病灶周围可见少量水肿,DWI示病灶稍低信号,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与国内外既往研究结果报道一致。该瘤典型病理特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uomi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