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究与思考
摘要:随新教材推行和新课程改革推进,一年来,笔者在完成《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的教学任务时,参加了各级教学教研活动,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有一些探究和思考:如何理解课程标准,依据课标进行系统化整合;如何把握好历史“通感”,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背景导入忌过于求新冗长,结尾应有升华;问题设计应有学理浸润,以问题带动教学;必须加强专业阅读,才能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新课程新教材课程标准《中外历史纲要》历史“通感”
引言:历史同仁们,您的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是如何呈现的?是否在遵循课程标准,加强专业阅读,强化史学素养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有中心、有神韵、有灵魂的新历史课程?
正文:
新教材在安徽已推行一年,新课程改革也正在推进,一年来,笔者完成了《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的教学,参加了省、市各级教学教研活动,通过备课磨课,观摩听课,评课思考,将一些问题和感受,反思和建议一并写下来,希望专家同仁共同关注,以便提升课堂教学水平,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
一、理解课程标准,依据课标进行系统化整合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内容,自有其核心观点。如何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抓住课文主旨开展教学,并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看起来是个老问题,但史学发展与中学教学现状却迫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与应对”。
比如《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清朝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君主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2],我讲此课,按照课标要求,以盛世荣光、开疆拓土、浮世暗影三方面作了简单构思。但是清朝前中期,其实有三个特征:盛世表征、衰世底色、末世迹象,前两个是纵向比较,后一个是横向对比。不与西方比较,所谓的康乾盛世也已经充满衰世的危机;而与西方比较,康乾盛世是农耕文化的苟延残喘,是儒家文明的回光返照。
所以,我们青年教师同课异构时,就从“盛世之国”、“盛世之君”、“盛世之危机”三个层面构思,以盛世导入,与历史上的盛世对比,突出鼎盛;以疆域地图展现清朝对边疆的有效统治,讲解“清创制内亚边疆帝国的国家建构模式”[3],从君王更替到盛世危机,自然而然地建构了通史的教学模式。在一张PPT上设置多个角度,以宏观的视野,清晰的历史逻辑,贯通的历史意识与核心的历史价值,整合教材,纵横对比,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和学科素养的达成。
另一位资深教师这样解构:“夕阳无限好——康乾盛世,民富国强:溢美?”、“只是近黄昏——嘉道中落,败迹乱象:必然?”、“大江东流去——同光之治,挖西补东:无力?”、“毕竟不复还——宣统退位,时也运哉:认识?”以诗歌为标题,再反诘,用史料实证和幽默谈吐,聚焦核心问题,统领思考整个单元教学内容,以实力诠释了学养、教养及表达的流畅。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对课程标准重视程度不够,史学素养缺失,是导致当下历史课堂教学无中心、史学无神韵、观念无灵魂现象的主要原因。反映到对课程内容核心观点和每一课内容主旨的把握上,便没了主心骨。
二、把握好历史“通感”,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
所谓“单元——课文整体架构法”,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对(单元)内容模块核心观点叙述,把单元教学的整体要求分解到该单元的每一课中,确定一课内容主旨的方法。
传统教学法倡导整体定位,需要梳理出本课与前后篇目、单元、整册乃至整套教科书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确立三维目标和重、难点。我们备课时,关注课程标准中单元模块的核心观点与教科书每个单元前面的导言部分,至关重要。
比如《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青年教师以《大格局下的历史“通感”教学》为题做了单元设计。本单元教材信息是:工业革命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指导本单元教学的灵魂。课标信息是: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理解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理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能动作用。学术信息是:钱乘旦、马克垚的世界史有诸多论述工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也有独到见解;西蒙·富迪、萨利·杜根等都在重新解读工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所以要从长时段、远距离、宽视域的大格局上着手,将碎片化的历史整合融通,建构真正意义上的大历史脉络。用通感手法再现:光影?工业革命;以理性分析再探:溯源?工业革命;应客观评判再察:剧变?工业革命。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发展在全球,所以教学设计,要以俯瞰中西的气度、纵览中外的宽度、跨越时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