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三 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教学设计.docx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三 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教学设计.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生物学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

教学目标

通过对各类细胞全能性的分析,推论如何使奶牛乳腺细胞恢复全能性,理解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建构细胞核移植技术的概念。

通过提供的科学史资料,能基于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的方法概括出核移植的过程,并了解科学史的进程。

根据核移植技术的概念,针对“生产抗结核药——卡那霉素”等的人类需求,选取恰当的技术和方法,动手进行模拟实验,并尝试设计流程图、改进流程图,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工程设计能力。

4.了解体细胞核移植的应用前景,理性辩证看待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存在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细胞核移植的流程。

教学难点:

体细胞核移植的应用前景。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例,创设情境,引领思考

情境创设:教师以生活中出现咳嗽、低热、咯血症状,引出肺结核这一病症以及一种抗结核药物——卡那霉素。现有一头经特殊处理的奶牛,由于其乳腺细胞核中存在卡那霉素基因,且该基因能表达。因此,其分泌的乳汁中含有卡那霉素。

活动1:学生从细胞全能性的角度进行小组讨论——能否借鉴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快速增加牧场中此类奶牛的数量?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创设一个情境化的问题,引领学生快速进入思考。

(二)探究原理,构建概念,形成观念

学生提出思路:(1)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必要条件是植物细胞核具有全套遗传物质;(2)动物细胞核也具有全套遗传物质,但动物体细胞全能性下降;(3)动物体细胞分化程度高,全能性低。

教师提示:动物体细胞分化后,基因选择性表达,得到的部分蛋白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会抑制细胞核的全能性。

学生总结:动物体细胞全能性下降,主要是由于细胞质中调节蛋白的抑制作用。

教师设问:如何解决以上所述的问题,使体细胞的全能性增强至能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水平?

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更换受精卵或者卵母细胞的细胞质。

教师设问:小组讨论,为何一般选用去核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

学生提出思路:(1)细胞质内存在激发细胞全能性表达的蛋白质;(2)细胞体积大,便于操作;(3)卵黄多,营养物质丰富。

学生总结:将动物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中,可以使体细胞的全能性增强至能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水平。

教师提出任务:要求学生构建核移植概念。

学生根据关键词的提炼,最后完成核移植概念构建。

设计意图:通过对各类细胞全能性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奶牛乳腺细胞恢复全能性,在提升生命观念的基础上,建构出知识框架,进而让学生自主提出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基本原理,并自主建构细胞核移植技术的概念。

(三)以史为例,构建流程,提升思维

资料1:1958年,英国科学家戈登用非洲爪蟾幼体肠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入去核的卵细胞,得到重组细胞,最后得到第一例成功的体细胞核移植动物(克隆动物),与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共同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同一时期,我国宁波籍科学家童第周等开展了鱼类细胞核移植工作。

活动2-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用小圆片、黑笔构建戈登获得克隆动物的流程图,并上讲台进行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基于提供的科学史资料之一,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并运用归纳的方法概括出核移植的大致过程,并尝试设计流程图,提升小组合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水平。

(四)体验技术,感受突破,加强探究

资料2-1:在完成鱼类、两栖类的核移植实验后,科学家探索的脚步并没有停下。他们将眼光转向了哺乳动物。但相对鱼类、两栖类,哺乳动物的卵细胞体积小,去核操作困难。

教师介绍技术:伴随着显微操作仪的问世与显微操作技术的发展,对哺乳动物细胞进行去核的问题迎刃而解了。教师介绍显微操作仪的部分结构,并组织学生观看“显微操作技术去核”的视频,直观了解操作过程。

活动3:简易的去核模拟实验。教师说明实验的材料、实验的目的,并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学生使用明胶和绿豆制作的细胞模型、特制的胶头滴管进行去核实验。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实验后的感受、注意事项及经验总结。

资料2-2:相对鱼类、蛙类,哺乳动物的胚胎需要在体内发育,因此除了胚胎体外培养技术外,还需要胚胎移植技术。在以上的几个相关技术的突破下,1996年,克隆羊多莉的诞生标志着以哺乳动物成熟体细胞为核供体的动物克隆成功。

学生总结:哺乳动物的核移植技术,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突破,需要像显微操作技术、胚胎移植技术这样的技术支持。

设计意图:通过科学史资料,学生能了解核移植研究的进程,科学家如何基于对鱼类、两栖类的研究,向哺乳类研究推进,科学家如何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解决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关键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增加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和认同感。通过设置“去核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去核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