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复习.docx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复习.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了解中国航天的巨大进步和中国航天人的爱国底色,学生深刻理解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科学精神:通过分析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责任意识:通过探究美国法律条例禁止中美航空航天的合作,学生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同时,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积极维护国家团结稳定的局面。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维护国家利益意识。

2.捍卫国家利益。

教学难点:

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初夏刚至,国内外的网站频频被这张照片刷屏。大家都知道,这是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预定区域,标志着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个标志性成果。在成功的背后,不仅有党和国家在宏观战略上的引领,也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在实践中夙兴夜寐、创新突破,书写着爱国,是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底色。

课标链接:今天,我们来复习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首先,本课的学习主题是法治教育。课程标准对我们学习本专题的内容要求有:认识国家主权的内涵,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知道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自觉维护国家安全。首先,什么是国家利益呢?

以中国航天为例,回首过去,中国航天曾遭受了诸多不公正的待遇和排挤。

案例传真: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以保密为由,拒绝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建设,将我们拒之于太空探索的大门之外。1993年,美国关闭“GPS”,导致中国银河号货轮在海上迷失方向,被困长达33天。时任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沙祖康连喊17个“窝囊”,那声声悲愤,至今仍在我们耳边回荡。1996年,美国再次关闭“GPS”,致使中国导弹发射全部失败。这些挫折,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一旦核心技术被他人掌控,命运就只能被别人摆布。

掌握核心航天技术事关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所以,国家利益的内涵,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关系民族生存、国家兴亡。国家利益的外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其中,安全利益是国家最高利益。

如今,中国建立起自己的空间站,已有22位航天员、35人次入住空间站。嫦娥五号、六号登月取回月壤,实现了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完美收官。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成功,为全球用户提供了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第一颗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和火星车“祝融号”一起,正式开启了行星探测的新征程。

中国人千百年的航天梦终于实现了,这是中国航天人多年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成果。从被排挤、孤立,到自主建成,北斗导航历时20年,中国空间站历时28年,无数英雄日夜奋战,他们的付出和奉献,可歌可泣。所以,掌握航天核心技术的国家利益只有反映人民利益,依靠人民艰苦奋斗,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那么,人民的利益又如何实现呢?同学们带着问题,观看视频:“身边的北斗”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看完视频,同学们可以总结出,人民利益只有上升、集中到国家利益,运用国家的工具,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

知识梳理:基于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逐渐清晰。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相辅相成。人民利益只有上升、集中到国家利益,运用国家的工具,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反过来,国家利益只有反映人民利益,依靠人民艰苦奋斗,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所以在当代中国,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高度统一的。那么,我们该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呢?

案例传真:人教版七下语文教材收入杨利伟《太空一日》的文章。时间回到2003年,杨利伟驾乘着神舟五号飞船第一次飞向太空。火箭在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突然与飞船产生了强烈共振,舱内的一切,连同杨利伟自己都开始急剧振动,更可怕的是,这个震动叠加在了一个大约6G的负荷上,这相当于6倍于人体自身体重的负荷,他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五脏六腑似乎都要被震碎了。这是在地面上成百上千次训练中从未经历过的。

共振持续26秒后,一切才恢复正常。杨利伟后来写道:“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刚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飞行回来后,杨利伟详细描述了这一难受的过程,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于火箭的振动。随着工艺技术的改进,这一问题被解决,此后的飞船再上天,其他航天员表示几乎感觉不到任何振动。

知识梳理:这反映了杨利伟在捍卫国家利益时,①无论何时何地,都着眼于长远、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