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无脊椎动物(第1课时)教学设计-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docx

81无脊椎动物(第1课时)教学设计-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第8章第1节无脊椎动物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标本或模型,认识一些常见的无脊椎动物,能简单说出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认同部分无脊椎动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贡献,增强保护动物、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

2.通过观察蚯蚓的外形、运动方式及生活环境,逐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3.通过探究蚯蚓对厨余垃圾的分解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能够分析解决真实情境下的生物学问题,增强动手探究和开展实验的能力。

4.通过小组的实验成果交流、解决问题等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水平,提升合作协调能力,并能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感受团队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难点:探究蚯蚓对厨余的分解作用,并完成观察记录。

三、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引入

请观察这些实验室的标本和模型,你认识它们吗?请同学来指认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比如蚯蚓、乌龟、麻雀、河蚌等,并介绍一些不常见的动物,如水蛭、沙蚕、蛔虫等。你知道哪些是无脊椎动物吗?

2.新课研学

【辨认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动物标本、模型或实物,挑选出脊椎动物,并说出筛选的依据。

小组一:我认为蝗虫是脊椎动物,它们身体摸起来很坚硬,不柔软,是骨骼。

分析:蝗虫体外覆盖的坚硬结构是外骨骼,外骨骼不是真正的骨骼,不会生长,所以蝗虫并不是脊椎动物。

小组二:我认为兔子是脊椎动物,因为我们从它的模型上能看出来,兔子体内有很多骨头,而且背上有一根脊椎骨。

分析:一般,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身体内部。脊椎骨连接头和四肢,是身体的一个支撑结构;无脊椎动物是一类体内没有脊椎骨支撑的动物。

【讨论无脊椎动物与人类关系】

请观察小组内分到的无脊椎动物图片、标本或模型,思考其价值或与人类的关系,并相互分享你们对这些动物的认识。

问题一:哪些无脊椎动物可以食用?

学生:虾、梭子蟹、河蚌等。

分析:可食用的种类非常多,如与河蚌一样属于软体动物的螺丝、蛤蜊、鲍鱼、乌贼;属于棘皮动物的海参、海胆;还有和虾一样属于节肢动物的蟹等。

问题二:哪些无脊椎动物可以药用?

学生:蚯蚓可入药,在中药里它叫地龙。

分析:乌贼的内壳也可以入药,药名是海螵鞘;蝎子、鼠妇、蜈蚣、海星等也可入药。

问题三:无脊椎动物有哪些经济价值?

学生:苏州的大闸蟹非常有名。

分析:贝类、虾蟹养殖都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养殖的蝎子也可以售卖给中药房制作成中药,白蜡虫可以制腊等。

小结: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会发现身边有很多无脊椎动物的身影,它们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人类社会有着积极影响的一面。

【探究蚯蚓对厨余垃圾的分解】

(1)创设情境:通过视频介绍蚯蚓的作用,并请课前帮忙挖蚯蚓的同学介绍他们寻找蚯蚓的经验。

(2)观察蚯蚓:每组发一条蚯蚓,请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描述并记录它的体形、体色及运动方式。

学生:蚯蚓细长,身体颜色与土壤颜色相近,依靠体节的交替伸长和收缩运动。

(3)探究实验:视频中显示,蚯蚓作为一种分解者,还可以用来处理社区中的厨余垃圾。如果我们想探究蚯蚓是否具有分解作用,以及对哪种物质具有分解作用,如何设计对照组呢?

学生①:对照组不放厨余垃圾。

学生②:对照组放其他种类厨余垃圾。

学生③:对照组不放蚯蚓。

实验指导:选择厨余垃圾时可以选取蔬菜、水果的残余,要避开蛋白质过高、有油盐的材料;容器不能过小,透气性要好,如果是花盆、泡沫箱等材料,还需要遮盖纱网以防蚯蚓逃逸,也可以参考互联网上的蚯蚓塔的制作方法。

实验反馈:老师预先做过这个实验,发现了一些问题,为何表层的厨余垃圾没有任何变化?怎么才能观察到蚯蚓吃厨余垃圾的过程?蚯蚓喜爱的厨余垃圾是什么?

改进方案:选取透明容器,取若干条蚯蚓与湿润疏松的土壤混合后,一起放进容器一侧,装至容器高度的一半左右后,在土壤表层铺上多种厨余垃圾(苹果皮、土豆皮、香蕉皮等),最后盖上盖板或纱网。

实验提示:蚯蚓分解厨余垃圾的速度很慢,需要耐心等待实验结果;隔一定时间就要喷水;土壤不宜填满容器,需要留出一定空间等。

实验实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观察并记录变化。

(4)小结:作为一种生活在土壤中的常见无脊椎动物,蚯蚓真的能通过分解厨余垃圾来提高土壤肥力,改变土壤的结构吗?期待下节课大家的分享汇报!

四、教学反思

1.紧随新课标,找寻教学新目标

与原版苏科版教科书相比,本节内容对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及结构特点等知识的要求整体降低,将了解知识转向理解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同时提高了对分析、探究等综合能力的要求。

2.创设真情景,汲取生活经验

从学校、菜场、实验室等处寻找各种小动物,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93****006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