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探索“情境”和“问题”的融合路径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情境”和“问题”如何融合成为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教学的实践,发现“情境”和“问题”存在融合不当的情况,比如情境模式化,问题强穿插;情境板块化,问题链断裂;情境虚假化,问题无意义。对此采用切入主问题设置情境,递进式提问加入情境,由学生发问生成情境等应对策略,希冀通过融合“情境”和“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诗歌更深处,从而提升学生的诗歌欣赏素养。
[关键词]情境;问题;古诗教学
“问题”教学实践一直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新课改背景下,“问题”在课堂中的地位却逐渐被“情境”等挤压。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实践活动应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这说明“情境”不应冲击“问题”的地位,二者相融还能形成课堂新生态。本文将结合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教学实践,思考将“情境”与“问题”相融合的策略。
一、“情境”“问题”与古诗教学现状
王宁教授将“真实情境”概括为“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可见“情境”的生成基于思考,而“问题”是思考的产物。思考的对象是文本,主体是学生,最终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因而,“情境”应生根于文本和“问题”,再辅助“问题”的解决。
当前的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占比大,但大多数出现在“古诗词诵读”单元,且每首诗都有解读,这会使师生忽视部分古诗教学,在有详细解读的古诗教学中显得被动。事实上,教材中的经典古诗包含了大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重要核心价值观的思考,所以,古诗教学不应只囿于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把握以及语言、情感的分析等,还应走入学生生活,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熏陶,用情境架起古诗与学生生活的桥梁。这就必然要涉及“古诗教学中基本问题将立足何地”“情境该如何设置才真实”等问题。
笔者在使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对每堂诗词课都尝试过情境设置。对比同课异构的课堂,不难发现,情景设置下的课堂活动丰富,趣味性足,但很容易缺少深度。原因之一在于忽略了纵向的问题链伸展,有些复杂的情境甚至会喧宾夺主,隐去很多重要的问题,让课堂失却语文味。
二、“情境”“问题”融合不当的表现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教学实践中,“情境”和“问题”融合不当有以下表现:
(一)情境模式化,问题强穿插
如果一首诗的教学情境放在其他诗歌教学中也同样适用,那么这一教学情境就形成了一种模式。以下分别是笔者基于《将进酒》《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书愤》三首诗的群诗阅读情境设计(如表1、表2、表3所示)。
不难发现,诸如《“酒诗词”群诗阅读》《辛弃疾登临词群诗阅读》的情境活动,虽然板块意识明晰,但缺乏问题意识,更不见文本细读,实际上只是在践行一种模式。如果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用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典故等,会穿插得比较生硬,而不能利用情境潜移默化地暗示学生,这就忽视了情境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载体作用,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将是情境和问题割裂,学生不明所以,课堂效率降低。
(二)情境板块化,问题链断裂
“课标”在评价中指出,课堂的问题设置应该是有内在联系的,即形成一条问题链,成为一个整体。同样,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基于问题生成的情境也应是一个整体。问题链的断裂会表现在课堂开头、中间或结尾各处。参考表2《辛弃疾登临词群诗阅读》一课开头就让学生进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本诗系课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过程中补充)一词的意象、典故总结,学生对这些意象、典故是否理解?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连“季鹰”都不认识,更不要说能一下子总结出“鲈鱼堪脍”的典故。所以,编写小单元的情境对于这首词1课时的教学来说显然超重了,还阻断了学生针对基础知识的提问、理解的机会。从情境活动设计中提炼出问题: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意象、典故有哪些?②其他3首辛弃疾登临词的内容、情感、手法怎么样?可见这一课前后两个问题之间不构成直接关联,后一个问题把整个情境推向了一个庞大的研究工程。所以,课堂上问题的推进就显得困难。
(三)情境虚假化,问题无意义
真实情境,其本质是“心理意义”上的,是指“那些贴近学生既有经验且符合当下兴趣的特定环境”[1]。也就是说,它不是针对现实生活,而是针对学生心理与经验。诸如为《芣苢》设置情境:为劳动的女子拍摄短视频。其中隐藏的问题为:《芣苢》的劳动场景是什么样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有问题的地方是这些人明明劳作那么辛苦,为什么那么快乐?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叠词?课堂最后的视频成果无法有效解决学生真正的问题。再如为《望海潮》设置情境:拍摄“镜头里的杭州”微视频。其中隐藏的问题为:《望海潮》描绘了怎样的杭州风光?可如今的杭州风光与北宋不同,还有很多学生没去过杭州,都使得这个情境立不住脚。这些情境仅是寻求新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