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1)广义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规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
1.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是指但凡有目的增进人們的知识技能、影响人們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规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期望他們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着教育,因此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一致。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不过教育作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已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品有能动性
第二,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第三,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3.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得到多种影响和作用。可以根据下面三种方式进行分类:
按照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是指教育正面的、积极的功能。
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展現的方式,可分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4)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
4.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一般由政府或政党提出,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教育目的: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规定
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語,是学术性概念;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語,是政治性概念。
(5)主张課程的内容要适合小朋友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规定以活动為中心组织教学,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5.赫尔巴特与杜威
赫尔巴特(德国):“現代教育学之父”,老式教育的代表人物,提出老式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
杜威(美国):現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提出現代教育的新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6)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6.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原因
①遗传: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也許,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或物质前提。
②环境: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也許,使遗传提供的发展也許变為現实。
③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④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增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也許状态转向現实状态的决定性原因。
(7)教学目的是課程目的的下位概念,是課程目的的详细化。√
7.教育目的的层次构造
从教育目的的层次上看,可以分為国家教育目的、培养目的、課程目的和教学目的。
1.国家的教育目的,既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规定。
2.培养目的,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详细培养规定,它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所承担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而提出来的。
3.課程目的,是对特定教育阶段的課程进行价值和任务界定,是特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課程所要到达的预期成果。
4.教学目的,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毕某一阶段(如一节課、一种单元或一种学期)工作時,但愿受教育者到达的规定或产生的变化成果。
(8)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思潮、多元智能理论和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学說。
8.我国教育目确实立的理论根据
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学說。这是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奉献。重要包括如下内容: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2)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本源;
(3)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规定,并提供了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現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結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9)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9.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增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学校教育要使诸方面教育互相渗透、协调发展,增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是增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规定的角度来看的。但每一种学生均有不一样的爱好爱好、不一样的价值观、不一样的个性等,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足发挥学生的个性。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数学试题(1).docx
- 中考数学专项复习:勾股定理(六大题型,60题)(解析版).pdf VIP
- 《数字经济学》 课件 高教 ch7 平台与双边市场、ch8 数字贸易.pptx
- SN_T 0987.6-2013出口危险货物中型散装容器检验规程 第6部分:柔性中型散装容器.pdf
- 数学建模国赛优秀论颜色与物质浓度辨识.pdf
- 对公客户经理考试题库复习试题及答案.doc
- 37号令-危大工程管控要点和培训PPT课件.pptx VIP
- 对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几点建议.doc VIP
- 脊髓灰质炎知识培训课件.pptx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