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拉小提琴”的女孩
摘要:为了探讨叙事疗法在解决青少年非自杀自伤行为中的应用效果,深入分析一个具体个案,该个案是一位家庭条件优越、性格开朗、学业成绩优异的女孩,自五年级起因家庭冲突出现自残行为。研究采用叙事疗法帮助来访学生识别并重构其问题经历,最终达到减少非自杀自伤行为的目的。通过五次辅导,来访学生的自伤行为显著减少,情绪更加稳定,家庭关系也得到改善。
关键词:叙事疗法;非自杀自伤;个案研究
非自杀自伤(NSSI)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日益普遍,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在无意自杀的前提下,频繁地伤害自己的身体,例如割手、撞击头部、击打、咬伤、针刺、烧烫等,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传统治疗方法往往侧重于症状缓解,而叙事疗法则坚持“问题不等于人”这个观念,由此重构个人叙事,帮助个体从新的角度审视和理解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改变的目的。本研究选取一个具体个案,探讨叙事疗法在解决青少年NSSI行为中的应用效果。
一、个案简介
小妮(化名),女,初二年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与父母及上小学一年级的妹妹共同生活。据小妮描述,她与父母的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和谐的,但偶尔因家庭琐事产生争执,有时甚至发展为肢体冲突。
在学校,小妮展现出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担任心理课代表,同时在舞蹈、画画和书法等领域表现突出,受到师生的广泛赞誉。她的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茅。在初一年级下学期,有学生向班主任报告小妮手上有伤痕,为了深入了解小妮的情况,班主任与小妮进行了多次一对一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班主任询问小妮是否愿意与学校心理老师进一步交流。小妮最初表示不愿意,但承诺会尝试改变割手行为。班主任尊重小妮的意愿,告知心理老师,心理老师建议在小妮愿意时再接受辅导,并建议班主任持续关注小妮的情况。
为了全面了解小妮的情况,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对小妮进行家访,与小妮的父母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她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和可能的心理压力源。进入初二年级上学期,小妮主动向班主任表达了与心理老师深入交流的意愿。
小妮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小妮的内心冲突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常形冲突,不良情绪产生时间超过半年并已经产生泛化。根据以上分析,初步评估为严重心理问题,属于心理辅导范畴。
二、辅导过程
(一)建立辅导关系
良好的辅导关系是心理辅导的前提。在当下的情境中,小妮陷入问题故事中,无法看到自己有解决问题的力量。心理教师带着好奇倾听她的生命故事,通过共情让她在辅导中感受到温暖和认同,愿意表达。
心理教师:小妮,今天你决定坐在这里,和我分享你的故事,这一定是一个不容易的决定。能告诉我,是什么原因让你来到这里的吗?
小妮:其实我一直有些挣扎,真正让我下决心的,是我自己意识到有些东西我需要面对和改变了。
心理教师:能具体说说是什么让你觉得需要改变吗?
小妮:嗯,我……我发现自己有些行为,比如自残,越来越控制不住了,我想改变。
心理教师:这真的很不容易,听起来你对改变有着强烈的愿望,是吗?
小妮:是的,我真的很想摆脱现在的状态,它让我很痛苦,也让我周围的人,特别是我的父母、班主任很担心。
心理教师:我能感受到你对这个问题解决的迫切、你的痛苦,也感受到你对周围人的关心有所察觉。你希望通过辅导找到一种方式来摆脱这个状态,对吗?
小妮:对,我希望我能好起来,不再伤害自己,也能和家人、朋友好好相处。
随着对话的深入,小妮逐渐放松下来,开始讲述她的故事。小妮勇敢地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包括那些让她感到无助和绝望的时刻。我在一旁静静地倾听,没有打断,也没有用任何标签去定义她。我保持着一颗好奇和尊重的心,让她感受到在这个空间里她是被接纳的,她的感受是被理解的。
(二)外化问题,启发多元视角
“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是叙事疗法中的重要理念,即通过将特定行为外化,把行为与个体自我分离开来,从第三方的视角审视其行为及影响,从而避免自我贬低的陷阱,增强应对挑战的能力与自信。
在小妮叙述其问题故事的过程中,她将自己割手的行为形象地命名为“拉小提琴”,因为这一动作与演奏家演奏小提琴时的手势颇为相似。
心理教师:小妮,你刚才给自己的割手行为取名为“拉小提琴”,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为什么会这样称呼它呢?
小妮:(微微一笑)因为割手时的动作就像是在拉小提琴的琴弦,一下又一下,那种感觉……很特别。
心理教师:如果“拉小提琴”是个独立的个体,你觉得当“它”出现的时候,会给你带来什么影响呢?
小妮:(思考片刻)它……让我注意力集中在疼痛中,就不会去想那么多了,好像疼痛能暂时盖住我心里的混乱。还有,看到伤疤,我会觉得这是属于我自己的独特标记,就好像是一种……证明。
心理教师:除了这些,它还有其他的影响吗?
小妮:它会让我身边的人担心,像我爸爸妈妈、班主任还有身边的朋友。还有,我害怕会影响妹妹,我不想她学我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电梯安装工程监理实施细则难点.doc
- 电梯安装监检过程中重点难点分析.pdf
- 卢中南钢笔楷书字帖-初中必背古诗文。精品资料.doc
- 电梯安装工程监理实施细则解决方案.doc
- 肺栓塞幻灯PPT课件.pptx VIP
- 追觅Dreame Bot L10s Ultra Self-Cleaning and Auto-Empty Robot Vacuum and Mop User Manual说明书用户手册.pdf VIP
- 2025年党支部书记学习教育专题党课中央八项规定专题党课讲稿(严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争做新时代合格党员;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看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docx VIP
- JT∕T 1447-2022 营运车辆低速驾驶辅助系统性能要求和测试规程.pdf
- 追觅Dreame L10s Ultra Robot Vacuum and Mop User Manual-NL说明书用户手册.pdf
- 2022届Free高考英语词汇班笔记.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