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婴儿最初分不清自我与客体,不了解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客观存在。直到一周岁左右,儿童才会表现出将眼前消失的物体仍然视为存在,这就是皮亚杰所谓的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婴儿最初的动作都没有目的。在婴儿的动作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逐渐产生了动作与由动作造成的对客体影响的结果这两者之间的分化,这意味着因果认识的产生。”前运算阶段(2~7岁)的主要特征以表象思维为主(关键特征):儿童能利用实际生活中获得的表象进行思维,可以用词、想象力和图画来建构世界。思维的相对具体性:儿童既不能认识统一类客体中的不同个体,也不能认识不同个体变化中的同一性。如看到别人有一顶与他一模一样的帽子,他就一定说“这帽子是我的”;他在家里看到一轮明月,在街上看到云雾半遮得月亮,便认为天上有两个月亮。思维的不可逆性:可逆性指思维反向进行的过程。例如,把两杯同量的水当着儿童的面倒入一个瓶身较窄的容器,然后询问儿童两个容器的水是否相等。此阶段的儿童大多数都认为不相等。皮亚杰认为,由于缺乏可逆性,这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形成“守恒”的概念。01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儿童还无法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他只能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描述事物。因此,他深信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相同,不愿采纳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意见。他也深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即使遇到同自己观点相矛盾的事实,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宣称事实是错误的。02守恒实验三山实验三山实验(three-mountainexperiment)实验时先让一个三岁的幼儿坐在一边,然后将一个布偶娃娃放置在对面。此时实验者要幼童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第二个问题是:娃娃看到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结果发现,该幼儿采取同样的方式回答这三个问题,只会从自身的角度看这三座山的关系,不会设身处地从对面娃娃角度看三座山的关系。7岁以下的儿童思维方式都脱不掉自我中心倾向。前运算阶段(2-7岁)的两个亚阶段第一章学前教育学概述
罗丽红了解学前教育学产生和演变的阶段01020304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重点、难点)识记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等相关概念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特点等05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学习目标:孕育阶段(16世纪以前)中国背景:在这一时期,学前儿童主要在家中接受早期启蒙教育,学前社会教育尚未产生。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属学前家庭教育理论的范畴。其中以颜之推、朱熹的幼儿教育思想较为出色。01第一节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02家教著作《颜氏家训》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的家庭教科书家教思想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及早施教)要爱与教相结合(威严而有慈)重视环境的影响(风化陶染)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博习致用)颜之推重视蒙养教育01要求慎择师友02强调学“眼前事”03提倡正面教育04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国外柏拉图《理想国》柏拉图最先论述了儿童优生优育的问题;主张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亚里士多德《政治论》第一个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0102丰富性01.实践性01.零散性01.孕育阶段学前教育学发展的特点萌芽阶段(16至18世纪初)二、萌芽阶段(16至18世纪初)夸美纽斯1.学前教育著作《母育学校》: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世界图解》: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第一本儿童插图书2.学前教育思想(1)论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2)提出教育顺应自然的原则(3)强调多给儿童活动机会,认为游戏最适合儿童,重视感观训练,主张直观的教学方法卢梭《爱弥儿》对儿童实施身体教育和感官教育儿童应通过做事来学习,使他对知识的学习有直接的体验顺应自然,儿童本位对儿童进行“消极教育”你认为什么是“消极教育”?“消极教育”则是卢梭首先提出的,是其倡导的自然教育的一个专门名词。2卢梭说:“我们身体的各种器官是我们用来获取知识的工具,在用它们获取知识之前,一切旨在促使它们趋于完善的教育,我皆称之为消极教育(negativeeducation)。”他主张设法避免环境上的不良影响,让儿童在自然环境中自然成长,而不要教会儿童多少东西;010302认为儿童时期“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主张实施感性教育,反对洛克“用理性去教育孩子”的观点;强调不要揠苗助长,而要顺应儿童天性,使之切合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等等。我们古人又十分重视“天人合一”“顺其天性而育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