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胯骨错缝(骶髂关节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
(1)有急性腰骶部扭伤史或慢性劳损史,多见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
(2)一侧或双侧腰骶部疼痛,不能弯腰,患侧下肢站立负重、行走抬腿困难,严重者疼痛向臀部和腹股沟处放射。
(3)骶髂部有明显压痛,两侧髂后上棘不等高,“4”字试验阳性,床边试验阳性,髋膝屈曲试验及下肢后伸试验阳性,严重者可见腰骶部脊柱侧弯。根据髂后上棘的位置,患侧高者为向前错位,患侧低者为向后错位。
(4)骨盆正位及骶髂关节双斜位X线摄片:患侧骶髂关节间隙增宽,或无异常。
2.西医诊断:参照《欧盟骨盆带疼痛诊疗指南》(EuroSpine,2008,17:794–819.)。
(1)多有外伤史或孕产史。
(2)单侧或双侧骶髂关节处及臀外上方疼痛,可有下肢活动受限症状。行走时出现歪臀跛行,不能持久;站立时多以健肢负重;不能久坐,坐位时常以健侧臀部触椅。严重者甚至仰卧时不能伸直下肢,喜屈曲患肢仰卧或向健侧侧卧。
(3)检查可见骨盆倾斜,脊柱侧凸,呈“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势,不能挺胸直腰。骶髂关节周围肌肉痉挛,患侧骶髂关节较健侧凸起或凹陷,有压痛、叩击痛,有时可触及痛性筋结;两侧髂后上棘、髂后下棘等骨性标志不对称,髂嵴不等高、骶棘不居中或骶沟不对称;两下肢有外观上的不等长。骨盆分离、挤压试验,“4”字试验,下肢后伸试验,单足站立试验等试验可出现阳性。
(4)骨盆X线平片可见患侧骶髂关节间隙略为增宽,耻骨联合两侧高度不在同一水平;部分病人可见关节边缘增生或骨密度增高。其他间接征象可见两侧髂嵴左右不等高,髋骨左右不等宽,闭孔左右不对称,骶骨不居中。骶髂关节CT扫描可见关节间隙不对称。
(二)病期诊断
1.急性期:表现为腰骶部及患侧下肢疼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转侧,不能入睡,咳嗽喷嚏疼痛加重,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2.缓解期:表现为腰骶部及患侧下肢疼痛、活动受限好转,但仍有酸痛,不能久坐久站久行,生活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3.康复期:表现为腰骶部及患侧下肢疼痛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久站久坐久行受限得到进一步改善,可从事基本日常生活工作,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三)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腰骶痛骤作、疼痛剧烈,刺痛或胀痛,痛有定处,日轻夜重,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阻络证:腰骶部冷痛重着,活动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疼痛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气血亏虚证:腰骶部酸痛,痛连臀腿,遇劳则甚,动作不利,体倦乏力,面色无华。舌质淡,脉细无力。
4.肝肾亏虚证:腰骶隐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腰肌酸软无力,腿膝乏力,喜揉喜按。偏阳虚者面色无华,手足不温,阳萎或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等,舌质红,脉沉细或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急性期
1.严格卧硬板床休息,翻身时保持躯干上下一致,起床活动时采取腰围固定。
2.推拿治疗:此期主要选用骶髂关节调整推拿技术,恢复骨盆承载功能,操作时间不宜太长。
(1)传统调整技术:根据患者骶髂关节错位的情况选取不同的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①调整向前错位的方法
方法一:患者健侧卧位,身体靠近床边,健侧下肢伸直,患侧屈膝屈髋,医者面对面站立,一手按住患肩向后固定其躯体,另一手按住患膝向前向下作最大限度的揿压,借助杠杆作用,可使骶髂关节错动而复位。
方法二:患者仰卧位,医者站于患侧,在作髋膝关节屈曲至最大限度的同时,用力向对侧季肋部顿压,然后于屈髋位作快速伸膝和下肢拔伸动作,反复3~5次。
②调整向后错位的方法:
方法一:患者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侧屈髋屈膝,医者站在身后,一手向前抵住患侧骶髂关节,一手握住患侧踝部,向后拉至最大限度的同时,两手作相反方向的推拉。
方法二:患者俯卧位,医者站于健侧,一手向下压住患侧髂后上棘内侧,一手托起患侧下肢,两手对称用力,使患侧下肢后伸至最大限度,在下肢后伸扳动的同时,按髂后上棘内侧之手向外向上推动。此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响声。
(2)提拉旋转斜扳法
A.病人健侧侧卧于治疗床上,肩下垫一厚的软枕头,患侧下肢屈膝90度角以上,膝部伸出床边,健侧下肢伸直。
B.助手甲将患者的健侧上肢向天花板方向拉提,使患者保持上身离床悬空,健侧下肢伸直及骨盆贴于治疗床的架势(脊柱与床面的夹角约35度);助手乙托住健侧肩膀固定患者体位。
C.术者双手掌压住患者患侧臀部髂骨翼用力,使患者脊柱旋转30度时有明显的阻力感,这时术者的下压力度约20kg,以双手肘关节微屈至150度向下发力,有节
文档评论(0)